梅林一村,坐落在梅林水库库区南面开阔空地上的两组巨大的建筑方阵,作为目前全国最大的公务员住宅小区,已成为深圳逾4万人美丽温馨的大家园。梅林一村,在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随手拦一辆出租车,只要说去梅林一村,几乎没有走错的。
改革让万厦居业竞标接管梅林一村
梅林一村管理处主任余克介绍,梅林一村占地面积38.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80万平方米,共有住宅近7000套,配套设施完善,功能十分齐全,是由深圳市住宅局开发兴建的福利房、微利房住宅区,具有智能化、园林化、标志性三大特点。梅林一村的环境一流,绿化面积18万平方米,绿化率高达46.6%,除保留北面原有的大片荔枝林外,在小区核心地带开辟了一条长900米,宽80米的中央“大绿洲”,与各围合内风格各异的“小绿洲”遥相呼应。梅林一村当年在建设期间就威名在外,曾被誉为“亚洲第一村”。当年梅林一村住宅小区的兴建,吸引了社会广泛关注,寄予了很高期望。深圳市政府决心以高标准规划设计、高质量施工建设、高水平物业管理的“三高”标准,把梅林一村建设成为跨世纪的典范型住宅小区。为此,深圳市住宅局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选聘物业服务公司。“深圳市万厦居业有限公司最终凭借实力,以总分高出第二名4分的绝对优势,夺得梅林一村的物业管理权。”深圳市万厦居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厦居业”)总经理张雄难抑激情地说,“1998年8月28日,万厦居业接管梅林一村,并着手筹备成立管理处。梅林一村物业管理权的竞标成功,标志着万厦居业进入了二次创业阶段。目前梅林一村的管理队伍中聚集了一批名牌高校的专业人士,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物业管理队伍,梅林一村的管理模式已日臻完善。”
创新特色管理让梅林一村获得肯定
万厦居业将梅林一村的物业管理作为一个品牌来经营,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和智慧。在具体的运作中,管理处根据梅林一村的特点,大胆改革创新,打破了以往传统物业管理模式,采取客户服务中心整体调度与各围合属地管理相结合的二级管理模式。客户服务中心发挥其对管理事务的整体调度职能,负责收集处理各类信息,对各业务部门进行全方位组织、协调、统一调度,具体落实管理处的各项工作。梅林一村规划设计分为13个组团,在每个组团出入口都设有“三合一”功能房,事务助理在其内办公,直接面对业主,全方位推行酒店式服务,真正把服务送到业主家门口。
针对周边治安情况复杂,村内人员进出流动性大的特点,利用闭路摄像系统、对讲系统等智能设备,结合秩序维护员机动灵活的特点,对人流、物流、车流实行有效控制。事实证明,这种治安体制科学严密,合理有效。交通管理实施“人车分流、单向大循环”的管理办法,各类车辆一律不得进入围合内,村民们可在围合内自由散步,娱乐休闲。
如今的梅林已成为中心区的后花园
深圳市福田区梅林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赖莲凤提起这座花园式小区感慨万千:“上世纪90年代初,梅林辖区还是大片的农田、鱼塘和山地,没有一条好走的路、一栋像样的房,而今的梅林已是高楼林立,道路纵横,车水马龙,百商云集,被誉为‘深圳中心区的后花园’,一个平安、和谐、文明、美丽的新梅林展现在人们面前。促循环经济,亮绿色品牌,我们拥有水源保护区的梅林水库,有荣获联合国‘国际最适宜人居’银奖及‘最佳健康生活方式奖’的梅林一村,建成了梅林、上梅林、下梅林3个生态文体公园,以及中康、东门等10多个社区小公园。”
梅林街道在生态环境质量上实现了四个“百分百”,即烟尘控制区覆盖率、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闲置地块绿化均达到100%。
赖莲凤说,梅林街道办还把梅林一村的国际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列入2008年着力做好的6件民生实事之一,开展一系列对安全隐患地排查与整治,采用多种形式对居民进行安全教育,并打破以往传统物业管理模式,采取客户服务中心整体调度与各围合属地管理相结合的二级管理模式,将梅林一村规划设计分为十三组团,在每个组团出入口都设有“三合一”功能房,事务助理在内办公,直接面对业主,全方位推行酒店式服务,把服务送到业主家门口。
住在哪儿都觉得不如梅林一村
改革,摒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住房由国家和集体全包的低租金福利制度,调动了国家、单位和个人的资金,投入城市住房建设,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市民的住房问题。从1988年开始,深圳通过出售房改前财政投资兴建的住房,建立了政府住房基金,再将政府住房基金投入安居房建设,实现了“建房——卖房——再建房——再卖房”的良性循环。短短十年,先后建成了14个安居房住宅区,共38000套单元式住房,近5000间周转公寓,建筑总面积340万平方米。由于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安居房住宅区设计新颖、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建筑质量得到了保证。政府建设安居房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深圳这座国际性花园城市增添了光彩。
今年70岁的董日臣是梅林一村居民,他精神矍铄,身板硬朗,十分健谈,“那是因为我住在梅林一村这个青山绿水,空气清新的好地方,人与自然相融,天地人和,怎能不延年益寿呢!”他祖籍辽宁丹东,由于建设中的经济特区急需专业人才,深圳市规划局给他所在的单位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发去了求援信,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工作一上手我就离不开了,1986年我到了深圳市住宅局,担任局长助理,负责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的工作。我们马不停蹄地展开调研,制作方案,包括九项配套细则,其中一项就是‘住宅区管理细则’,现在叫物业管理。1988年6月10日正式公布,同年国庆节开始实施。”往事历历,浮现眼帘。董日臣记得方案的第一句话是:“把竞争机制引入住宅区管理”,他认为这项改革在那时已经够大胆了,通过公开招标,强调企业化管理,改革过去政府财政大包大揽的房管单位体制。
“我常会沿着浓荫小道,拾级而上,登临梅林水库,放眼眺望,湖光山色一览无余;再上公园山顶,健身平台,站在巨石之巅,放声呐喊,嗓音透亮,那种感觉,才是真正叫绝呢!”董日臣诗一般的语言,让人感动。退休后的他三代同堂,尽享天伦,其乐融融。
维护业主利益让大家庭更加融洽
“我是经不住特区诱惑,毅然放弃了北京户口,来到深圳这片热土从零开始起步的。”梅林一村首届业主委员会主任张占恒说。他表示,梅林一村是原深圳市住宅局开发兴建的大型福利房、微利房住宅小区,最早的入伙时间是1998年,1999年成立第一届业主委员会,随着入住业主逐渐增多,目前业主委员会有11位委员。作为梅林一村首届业主委员会主任,职责是依法维护业主的基本权益,促进管理部门与居民的沟通和谐。具体地说,就是将业主遇到的问题交代给物业管理处处理,超出其职责或能力范围,但又确实有必要解决的,业主委员会再向有关部门及时汇报,协调解决。
张占恒在梅林一村住久了,见证了深圳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特别是现在业主委员会的运作变得非常规范:“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及其劳动,业主要充分尊重,哪怕是对普通的秩序维护员、保洁员也是如此。当然,要求应该严格,服务必须提高。涉及小区物业管理的重大事项,业主委员会要督促落实;管理处的重大开支,特别是有时要动用本体维修基金时,一定要业主委员会集体批准才能用。于是,业主和管理处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升起了一道‘彩虹’,”张占恒介绍说:“业主委员会成员大胆创新,摸索出一套业主委员会运作模式。业主委员会每季度的工作会议,不仅委员出席,还邀请业主代表和街道、社区工作站以及物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形成了制度化的联席会议。”大家对梅林片区和谐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社区的创新建设。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单位及社区工作站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制度化的协商机制,共同创建了一套高效、可行的监管模式。◇
本文由深圳市万厦居业有限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