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2010年的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是献给历经改革发展30年的物业管理行业的一份厚礼。另一个利好的消息是,2011年度的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将于9月17~18日进行,考试终于实现了常态化。因此,可以说,在物业管理师制度历经曲折实施五年后,物业管理迎来了改革发展的30周年,同时,也迎来了行业职业化发展的契机。
破解人才困局的钥匙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提到,美国着名管理学家钱德勒在其《看得见的手》一书中关于职业化有过很深刻的表述:“现代企业在协调经济活动和分配资源方面已取代了亚当斯密的所谓市场力量的无形的手,而职业经理人已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因素。”《看得见的手》为钱德勒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并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提名。《看得见的手》对于物业管理而言,提出的是这样一个命题:一个微利的服务行业,如何培养职业人才?如何通过职业化提升行业的价值?
18世纪中叶起源于美国的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制度促进了美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并迅速影响到世界各地。目前,美国有注册物业管理师约15000名,他们管理着全美8770亿美元的房地产,960万套住宅,76亿平方英尺的商业楼。全美国物业管理人员协会(IREM)对从事物业管理的专业人员颁发两种资格证书:居住物业管理经理(ARM)和注册物业管理经理(CPM)。IREM还设立了30年奖励、40年奖励,鼓励从业人员以物业管理为终身职业。
在英国,成立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特许房屋经理学会,在物业管理行业非常有权威性,专门负责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交流。该学会目前有会员18000多人。学会对会员提供的服务非常多,最主要的是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房屋政策,实际操作经验,房地产金融知识等。学会平时给会员提供的服务还包括各种各样的专题培训,以及学会办的杂志,周刊、月刊等。
我国的物业管理行业是伴随着经济制度改革及住房商品化政策的出台孕育而生,但其职业化进程却并非一帆风顺。在人们眼中,这一无论是居家生活还是单位办公都能广泛接触到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技术含量低、人员素质低、工资待遇低,职业化程度更低。
针对这种状况,1996年,原建设部人事教育司和房地产业司联合下发了《关于实行物业管理企业经理、部门经理、管理员岗位培训合格上岗制度的通知》,对物业服务企业有关重要岗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全国有10万名以上的物业管理从业人员通过了物业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开始持证上岗。
但是,正如中国物业管理协会谢家瑾会长的分析:这种持证上岗制度的初级性、试验性和弱强制性都决定了该制度的局限性。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对物业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化,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实行更加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成为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必要途径。因此,2003年出台的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从事物业管理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谢家瑾会长认为,《物业管理条例》之所以将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设定为行政许可,实行严格的准入控制,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必须达到从事物业管理行业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是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行业人才短缺的被动局面,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