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究其原因,还是产品质量问题。为什么“中国制造”普遍存在质量问题呢?问题的出现绝非偶然。根源在于战略执行,而不在于战略制定。
中国历来是崇尚谋略的国度,提拔干部更看中整天围着领导夸夸其谈的所谓“略”才,轻视埋头苦干的“术”才,再加之市场经济的滞后,明显地,中国企业家普遍地“长于略,而短于术”谋划得有模有样,但是,具体执行力普遍偏弱(本文的执行力,指企业组织完成战略任务的能力)。
二战后初期,日本产品(东洋货)曾是世界劣质产品的代名词。日本土地的贫瘠,粮食只能支撑部分人口,于是日本想用出口消费品解决进口粮食资金。然而,品质的低劣和大幅贸易逆差的出现使之难以实现。面对如此的窘况,日本企业深知,要想打开海外市场,提升品质是唯一途径。可佩的是,政府当局也认识到,最高领导层的了解及参与是取得高品质的关键。在极力督促企业高层关注品质改进、重视品质创新的感召下,一场下至普通员工,上至企业高层的品质管理运动在日本兴起。经过十年的卧薪尝胆,日本产品从劣质产品的代名词一跃成为品质保证的形象代表。日本企业为什么能创造如此奇迹?谁都知道在市场上站住脚要提高产品质量,但是怎样才能创造出优质的产品呢?日本企业还是赢在了执行力上了!
2001年,在华为年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公司上下为之兴奋时,任正非却写了一篇饱含忧患的文章《华为的冬天》。文中提到:“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正因为这样才存活了10年。”任正非当年写《华为的冬天》本意是让大家有危机感,进而共同想办法提高企业内部的执行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去年华为年销售额突破600亿元,其中,国际市场占60%。华为是我国真正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其持续成长的动力源自于卓越的执行力!
据统计,中国的企业平均寿命为2.9年。那些怀揣百年老店梦想却夭折的企业,百分之九十九死于“术”,而不是“略”。无论企业大小,即便是一个小食杂店,只要它把握好质量及服务等基本环节,就会有生存空间。如果某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遇到问题,应多从具体战略执行上找原因。你的企业是否具有较强的执行力,以保证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如答案是否定的,无论你战略制定的多么完美,选择的行业怎样欣欣向荣,被淘汰都是迟早的事。
阿里巴巴的马云和全球顶级风险投资商孙正义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三流的点子加上一流的执行力,永远比一流的点子加上三流的执行力更好。
无论是世界500强,还是国内成功企业,在其成立之初所制定的战略,几乎没有能延续到今天的,因为战略执行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地进行反馈和修订战略方向的过程。可以说,真正成功的战略是执行出来的,而不是制定出来的!
好在很多企业开始逐渐重视战略执行问题。品牌企业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逐步将ISO9000、6S管理、卓越绩效评价、六西格玛、平衡计分卡等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国内,其目的就是要解决执行力问题。
集团领导非常重视解决执行力问题,谢总亲自挂帅,率先在工业企业推行6S管理,并已取得可喜的成效。
能否解决好企业执行力问题,关键在于企业领导者的理念与能力!只有领导者崇尚执行力,企业才会有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