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认为左撇子是一个生理缺陷,于是强迫孩子改用右手,结果导致许多人从此落下口吃的毛病。事实上左撇子并无不妥,许多成功人士,包括不少国家元首和名人,都是左撇子。
一、做事方式属于个性范畴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做事方式,包括学习方式、工作方式、擅长的工具手段等,都属于个性的一部分。每个人的做事方式不同,其实反映出其个性的差异。
就学习而言,有人书面阅读效率最高,有人则喜欢与人交谈,还有人是通过对他人演讲的方式(不少企业领导喜欢在会上一个人从头讲到尾,实际上这是他们的学习方式而已),更有甚者,相当一部分人在接受调查时表示,看书效率最高的场合是卫生间的马桶上。而在计划问题上,有的管理者喜欢先订计划后行动,而另外一些人则在现场办公时最能发挥状态。即使是开会这种最常见的组织活动,有人就必须做详细笔记,否则不知所云;而有人则习惯于聆听讨论,间或做些标记,会后再列出要点(如果强迫他们现场详细记录,则会妨碍其思路)。具体到管理风格、一线作业、突发事件处理等,几乎每一项具体工作,不同员工之间,所偏好的工作方式都不尽一致。
而本文开头事例的管理学启示在于,做事方式对一个人至关重要,强制他人改变做事方式,往往会产生不利的后果。
例如,某物业老总自己固执无比,却几乎每天都想改变别人,抱怨下属不能很好执行他的决定。而下属们则士气低落,牢骚满腹:“我应聘时就是这样,早知如此,当初何必用我呢?”这个企业花费了很高的人工成本来延揽人才,但是几乎没有人有出色表现,企业也是每况愈下。
二、为什么总想改变他人的做事方式
现实管理中,对于管理者最有诱惑力的控制内容,往往都是方式性的--统一的书面考核、固定的检查项目、是否正式召开会议、报告不少于多少字、有无按照规定格式做笔记、是否通过OA交换信息、是不是用PPT投影进行汇报、制度和表格有无上墙、保洁人员有无按时作业并签名、维修人员的动作是否与培训教材一致,等等。
更有甚者,不少管理者总是对下属不放心,布置任务的同时,反复叮嘱应该如何做、如何安排人员、如何考核等,期间不断过问指点。最终结果是,管理者越俎代庖,过度的指导让下属无用武之地。许多调查也显示,相当部分的员工都曾经抱怨,如果上级能少些指手划脚,自己的表现会更好。
究其原因,从个人心理层面分析,主要是由于管理者的封闭。这里所说的“封闭”与性格无关,主要是指与外部和他人缺乏有效深入的信息沟通--有些管理者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却对人性了解甚深,用人很有分寸;而有些管理者虽性格开朗,喜欢滔滔不绝,但却极度封闭,只在组织内部发号施令。
“封闭”的直接的后果是,“共情能力”低下。所谓共情能力,简单地说,是指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感受和理解他人的能力。一个人如果不能像理解生物多样性那样,理解人们做事方式的多样性,那么在管理时就不知道如何正确行事--最常见的情况是,以自我为参照系,偏执地认为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就是最高效的,或者认为有一种适合于所有员工的最佳方式。于是,他们通过不断说教,或用制度手段,来强制他人接受。
三、对物业管理与服务的启示
物业服务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微利行业,提高单个员工的绩效产出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并恰当利用员工做事方式的差异性,是管理者需要重视的。
1.方式不是关键,关键的是任务与绩效
有这么一个段子,说的是有人在飞机经济舱中遇到比尔盖茨,大为惊讶,问他为什么不坐头等舱,比尔盖茨反问:“难道头等舱比经济舱飞得更快吗?”
同样,没有证据显示,在装修考究的会议室里讨论问题,一定会比在树下石凳上更有效;也没有理由认为,一张手写便签的沟通效果,就肯定比不上一封OA系统的电子邮件。而前几天,一个现场服务人员又让我们认识到:用手操控阀门未必一定比用脚更高效--我们公司到一个温泉酒店开会,因为温泉水的控制阀门在一个直径半米多的凹坑中,用手操作极为不便,而该服务人员非常熟练地用脚开阀放水,然后同样熟练地用脚关闭。试想一下,如果该酒店对于阀门开关方式有统一要求,会规定用脚吗?
这要求管理者必须在态度和观念上做出改变,即关键的是任务与绩效,而不是方式!
公允地说,那些总是干涉下属工作方式的管理者责任心很强,但是他们往往难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这可以从某职业经理人的话中得到体现:“我的成功,部分原因在于我在具体工作方式上的阳奉阴违。如果完全按照上司的经验做法,我很多事情都会搞砸,至少不会做得如现在这么好。”由此可见,人只有按照自己最适合的方式行事,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因此,管理者的正确任务是界定“应该做什么”,而“怎么做”则是下属的决策范围。作为上级,必须注意这个边界--你可以提供自己的建议和经验,但最根本的,是创造条件让员工按照各自最适合的方式发挥出最佳水平,而不是强迫员工削足适履。换言之,管理者的根本任务不是以个人喜好行事,而是要着眼于任务和绩效。
2.正确理解过程控制
物业服务的无形性、即时性和难以重现的特点,使得过程控制日益受到重视。出于一种下意识的逻辑反应,许多管理者认为,对过程控制的越细,最终的服务质量越有保证。加之“控制”一词的措辞问题,很容易将其理解为对员工的行为控制--事实上,很多企业都是把重点放到了对员工方式方法的控制上,最终演变为“员工必须采取上级认可的方式”。
这是一个重大误解!过程控制的对象应该是任务本身,其核心不是下级必须采取上级认可的方式。相反,为了能够取得最佳绩效,上级应该充当“保镖”角色,确保员工能够按照他们最适合的、最高效的方式开展工作。即使是以军令如山着称的军队作战指挥,仍然留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一条。
这一方面,Google树立了一个典范。只要不涉及任务本身,不侵犯他人,员工可以采取任何他们认为恰当、舒适、有利于效率的工作方式。其中,为员工提供私密性的办公场所,是广为津津乐道的举措之一。Google的做法表明了这样一个管理事实:员工的个性得到最小限度的束缚,他们的潜力则会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物业企业当然不能够照搬Google的做法,但是从制度上创造宽松的环境,而不是约束,则是完全可行的。上海某物业公司就成功做到了这一点。
以保洁作业管理为例,不同的班组被允许自行制定工作分工方案,上级主管只在他们需要时给与指导。但是,这不意味着主管可以甩手不管,相反,他必须对最终的任务完成质量负责。因此,上级主管会重点沟通当前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如“协同其他班组”、“配合甲方活动”,还是“重点做好某项工作”,或者只是按时进行基本保洁作业等。当每一次任务有调整后,各班组自行调整内部分工协作。
这样一来,不同班组的分工与协作方式都各不相同,例如有的班组是每人负责两层楼,而另一个班组则是有人负责全部卫生间,有人负责全部楼层地面。但是,所有班组都能保持高的效率和标准,而且员工的满意度和积极性很高。
保洁主管还有一个任务,就是随时发现保洁工作中的亮点和错误,并且总结之后向各班组传达。他们会给保洁员提出建议,例如怎样作业更省力、怎样操作更节水等,但并不强迫推行。而保洁人员呢,有些会吸取他人的经验和建议,而有些则随后找到更为高效的方式。
即使是职业礼仪这样需要动作高度一致的服务,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培训师也是重点解释达到的标准,同时鼓励大家交流,努力提出更好的训练方式,如怎样才能使敬礼动作更标准,怎样尽快纠正不正确的站姿、怎样练习微笑更快捷等。最终,有些做法成为通行的做法,而有些则只能成为个别员工的“独门功夫”。但是,最终的训练质量是高水准的,而且非常一致。
3.采取正确的方式“管理上级”
说到管理,通常讨论的都是对下级的管理问题,殊不知“管理上级”也是一个重要任务--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也至少同样重要。
尽管绝大多数沟通方面的培训课程都把下向沟通作为重点,但是真正让人感到有问题的,则是与上司的上向沟通。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精心准备的书面报告,结果领导只扫了几眼;非常完美的口头汇报,上级听了似乎无动于衷。这让很多员工充满挫折感,更为困惑的是,有些同事能力跟自己差不多,甚至不如自己用心,但领导却青睐有加。
排除上司用人偏袒的极个别情况,主要的原因,在于下属没有具体分析上级的个性特点和做事方式,以至于采取的方式不恰当,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有人擅长阅读,有人则擅长倾听,而两者都擅长的人只是少部分。比较有名的例子是美国总统肯尼迪和继任者约翰逊。肯尼迪擅长阅读,但不擅长倾听,因此他的智囊团个个文笔了得,每次活动都提前把总统可能涉及的问题,以书面形式详细列出,使得肯尼迪能够从容应对。而继任者约翰逊继续沿用了前任的智囊成员,显然他并不了解自己擅长倾听而不擅长阅读的特点,因此尽管各种书面报告详尽依旧,但约翰逊却没用上多少,并视那些才华横溢的智囊成员为碌碌之辈(其未能成功连任也受累于此)。
由此可见,如果上级是擅长倾听的,应把重点放在详细的口头汇报讨论上,而书面材料仅作辅助,并尽量简洁;如果上级擅长阅读,那么应尽量用书面方式详尽阐述,并且先提交书面材料,随后再就重点问题作简要口头汇报。
这仅仅是一个例子。在与上级的管理互动中,下属应该根据上级的具体个性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工作方法和沟通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沟通成本,达到最优绩效,自己的能力才能被充分认可--而这正是“管理上级”的精髓所在。
四、结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大都明白,但对“己所欲,施于人”做法的副作用,许多管理者却认识不足,尤其是当被贴上“经验分享”的标签时,更容易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正确的。因此,要真正做到“人性化管理”,原则之一就是不要把做事方式强加于他人--无论是对下属,还是对上级,都应如此。
【作者系广州东康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