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物业之家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评论 > 正文

物业管理新的可能

2012-12-01 16:46 来源:王正 人评论

A-A+

曾有人说,时间可以解答一切。先回答去年的几个问题。

高通胀,的确又延续了一年,但在2011年7月终于到顶了。还有一些事刚好也在7月表现出来,比如“上海物管企业大面积抛盘”。也许仅仅是巧合吧,但我知道许多人不喜欢相信巧合。

去年写到“企业的决策者承受着涨不涨工资的压力”,照现在来看,工资涨不涨这也不再是总经理说了就能算数的。红头文件的单,最后还是让企业买了。

去年考了试今年拿证,稀松平常好像算不得什么大事。上海的王振太总经理说:“许多身边已经考出来的朋友也没办法注册。很奇怪了,为什么还要考?你说它专业吗?我不太敢说,因为我没考好,没资格讲这个问题,为了吃饭,明年还得继续去考。” 如果真是考了也没用,那也能算件大事了。

政府指导价十几年没有变,用“怨声载道”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确实,多地开始出台新的物业服务收费办法,可是,撼动价格的没几个。“减税”莫非真就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也有时间给不出答案的东西。

“1,000万套保障房”究竟代表着什么,即便到现在也很难有明确的答案,大部分的房子还在盖着,有相当一部分还只是一个深深的地基坑。就已入住的案例看,保障房市场也并不是所有物业管理公司都会参与其中的。我们想在当前找到一套经由实践总结出的、完整的又同时具有普适性的保障房物业管理模式,恐怕很难。对此全体投票人将这一事件推到了极高的排名,似乎又显示着大家意见的一致。其实,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从那些给予此事件以“No.1”关注的意见中能够看出,许多人实际上并不从编辑部对此事件的推荐理由中来理解它。

上海的何方先生在给编辑部的回复中特别提到:“本次评选有6项内容直接或间接涉及行业经营的困难,这种困难有从暂时性变为‘可持续性’的趋势”,“感觉似乎社会和市场有将物业服务边缘化的趋势。”

发挥一点想象力。地产商下属物管公司的项目经理刘先生,在电视中看到“楼市拐点来了”这一消息的时候,心里可能想的是自己小区今年的收费率有没有达标,年终奖能拿多少。第三方监理评估公司的赵专家忧心忡忡,小房产商纷纷倒闭,前期物业管理费测算的业务肯定会大幅缩水。所以刘先生将“调控综合政策导致房地产市场转冷,商品房新增量和成交量持续下滑”这一条排在了第末位,而赵专家将它推进了前三。

以上描述并非事实,但确实可能发生,因为这符合每个人判断自己和周围环境之间相关性的基本心理动因。但这一假设只是个案的意见不一致,不能反映某一类身份人士集体的选择。还是简单做一个统计:本次特别采访中约高达36%的受访人将“房地产市场转冷”一项排在了10名开外,几乎相对的是有约33%的受访人将这一条排在了前5名之内。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如果从物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和与此对应的整个房地产业链来看,开发和建设阶段相较物业的管理维护和运营期,简直称得上是“婴幼儿期”。但为什么在我国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的行政编制下,基本上都是“房产管理局物业管理处”或者“房地产处物业管理科”?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我国长期以来“重建设轻管理”的一种体现,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房地产市场拐点到来,开发商时代即将终结”(假设是真的)不正是物业管理大展拳脚的机会?换句话说,开发商盖房子的活儿越来越少,盖好的房子又不可能轻易拆掉,那么物业管理的事情岂不是越来越多?

我想,比照房地产行业这个财大气粗的老大哥(当然也是过去很长时间和未来一段时间地方GDP的主要贡献者),物业管理这个小兄弟面对自己的主营业务收入数据,也只有抱团取暖的份儿。一方面物业管理人密切地注视着房地产市场的动向,因为他们深知这和自己的生存到底是休戚相关的,但另一方面不愿意一辈子当小弟的心理让自己巴不得找到任何可能的机会和房地产行业划清界限。这或许同时回应了何方先生的观察。物业管理的边缘化不是老大哥和政府造成的而正是行业自己。过度依赖于房地产增量来扩大自己的产业规模,而不是通过延伸自己的服务触角或提高单位产量,相反却在形式主义的“市场化”运作下相互杀价。6项利空,压力不像山一样大才怪,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

“年度十大事件”的采访做到了第三年,这一次,策划组在归集推荐事件时一致的感觉是,似乎今年的不会比去年更好看,真正称得上“大事件”的少之又少,归纳出来的现象或趋势占据了更大篇幅。作为物业管理行业的专业媒体,做不出来其他行业媒体的那种“大事件”,比如温州动车事故,比如郭美美,等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应该单纯地用新闻的眼光去看新闻,也不能用新闻的眼光去看行业,而必须用行业的眼光去看新闻。当我们试图发现这些新闻与物业管理的关系时,可能并不会立刻获得更多的认同。我想这背后反映出的是,长久以来对物业管理专业价值认识的分歧。而我相信,这样的分歧在产业即将发生重大变革的阶段,在无数的企业走投无路而一部分企业却杀出重围之后,将会得到弥合。

不妨先来归纳一下目前的共识。物业管理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力成本对它来说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对于普通商品房小区占主要业务的物业管理企业,管理项目上赢利能力有限,成本增加,利润就减少。我们都希望这个行业强大,有钱赚,有话语权,同时企业和客户之间关系和谐。那么,我们是否能从每年不太容易总结出的这些事件中看到自己的位置,反思自己的处境,是否能在这些事件中产生创业的联想甚至是冲动,是否能从中哪怕看出一点点机会或希望?

不得不再一次提到北京。怀柔区于家园一区业主大会获得一个俗称的“法人地位”,无疑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住宅物业管理领域的主体关系开始得到重新梳理。称之为“开创”、“颠覆”或“正本清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意味着可以结束一些过去没有做对的事——这就是“时机”这个词的一个隐含意思。

“年度十大事件”,毫无疑问是一份年终总结,但我希望,这不是行业的一次总结(那是去年12期做的事情),它应该是一次大胆的预言。

今年的编排有一些新想法,比如我们在前十名事件描述及推荐理由后,附上了两种不同的受访者评语,既有把本条推选为第一位的,也有排序恰好和最后统计结果相吻合的。我们可以听听他们各自的理由。只有排名8是个例外,因为投票中没有人将它推选为第一。

最后,今年采访了298位与物业管理紧密相关的人士,感谢你们。

祝所有人新年快乐!

(原载于《现代物业》2012年第01期/总第211期)

  • 收藏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媒体专栏 申请+

现代物业杂志

《现代物业》杂志是全球物业管理、设施管理中文独立传媒,中国物业管理、设施管理领域的专业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