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惠州市物管企业达583家
一个新事物的诞生,必然会经历从质疑到认可的过程,物管公司也不例外。
“第一家物管公司成立,服务对象是竹树新村。”见证了惠州物管行业风雨变幻的刘德军回忆,“刚开始管理时,业主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要花钱请物管公司,更不明白为什么还要收停车费。”
反复沟通磨合后,再加上细致周到的物管服务,看到社区干净整洁、居住安全有保障,尝到甜头的业主,慢慢接受了物管公司的存在。自此,惠州进入到有序管理的阶段。
“经过20多年的市场洗礼,物管行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行业地位不断提升,社会对物管的认识也不断提升。”刘德军介绍,“2003年,物业管理行业协会成立,配合政府,监管市场规范化发展。自此以后,物管企业诚信自律的意识加强,物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范围不断扩大。”
据介绍,截至去年底,我市具有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达到583家,物业管理面积达8000多万平方米,创建全国物业管理优秀示范项目7个,省级管理优秀示范项目27个,市级物业管理优秀示范项目125个,从业人员达56800多人。
“从业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越来越高;服务领域日益宽广,服务内容日趋丰富;社会满意度和认知度不断提高。随着政府对行业监管指导力度的加大,行业政策法规日渐完善,物管企业总体而言良性运作发展。”刘德军评价。
困扰:4问题制约行业健康发展
在取得长足发展的过程中,行业仍存在多个问题,掣肘企业进步。谈及行业发展现状,刘德军话锋一转,严肃剖析。
刘德军指出,开发企业遗留的质量问题,却要物管企业‘埋单’;物管服务成本与收费标准不匹配;服务标准达不到业主要求;业主及社会对物管服务行业认知不够等因素,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因,也是导致业主与物管之间矛盾丛生的关键。
“比如,一般房屋的质量问题是由开发企业所造成,但由于入住3~5年后问题才会显现出来,而这时,业主直接面对的是物管,一旦出现问题,必然会找物管公司解决。”刘德军举例分析,“现在物业管理费用难收、难涨是企业普遍遇到的问题。一些老旧小区,还沿用多年前的收费标准,每月几毛钱一平方米的管理费,在员工工资动辄都要2000多元/月的当下,每月入不敷出,经营十分困难。”刘德军表示,正是因为成本与收入的不匹配,在业主提出较高服务要求的时候,物管企业很难满足。“企业为了节省运营成本,服务上必然会打折扣,尤其是薪资条件低于市场标准,导致人员流失严重,一些企业只能聘请离退休老人当保安。”
“涉及业主的维权案例,人们的直觉都会认为是物管的问题,事实上很多时候,物管企业是‘吃了哑巴亏’。在物管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的好人好事,以及对业主的贴心照顾。业主与物管之间长期处于相对闭塞的关系,缺乏沟通和理解。”刘德军说。
破局:需转变思路用心服务
刘德军说,一个行业的发展,注定要经历一个坎坷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行业问题固然存在,但并非无计可破,物管企业扭转经营思路,用心服务,或可突围发展。
“事实上,现在市房管局相关部门也在有意识地加强行业的监督和引导。就开发遗留的质量问题,要求开发企业从源头上把握好产品质量关,此外,协会配合政府,要求物管企业提前介入,在业主收楼阶段,带业主做好承接查验工作,做到一查二验三清理。”刘德军介绍,“而针对服务成本与收费标准不匹配的问题,现在主管部门正在研究新旧小区价格调整机制,制定适应市场要求的指导价。”
刘德军介绍,在中信、佳兆业等外来品牌企业的带动下,本地物管企业奋起直追,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以满足业主的要求。“对这个行业的定位,从前是‘物业管理’,现在是‘物业管理服务’,可以说是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他说,“从前业主们被动接受物管,缺乏参与性,因此物管公司多以管理员的角色介入业主生活,面对的多是‘物’;而今业主普遍接受了物管公司的存在,对物业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意味着在管理社区的同时,物管企业更多的是面向‘人’,需要从人性关怀出发,服务方面要更用心。”
针对物管企业目前利润薄、运营难的现状,刘德军建议,企业在提供基础性服务的同时,可向个性化、信息化方面发展。“比如个别社区整合配套资源,为业主提供配送服务,赚取相应的服务费,以及提供私家打理的有偿服务,为企业创收。”他强调,创新运营的前提是要做好基础服务。
“整洁的社区环境离不开保洁员的辛苦付出;社区安全基于保安们的认真尽责,这些都需通过正面宣传报道,让业主更加明白物管公司的作用,体会到工作人员的艰辛。”就加强社会关注、业主理解方面,刘德军说,物管与业主之间,给彼此多一个笑脸,多一句问候,会消除很多不必要的误解。
“近期市房管局建立了物管企业信用档案,加强了物管行业专业人才库的管理工作,体现了政府对行业发展的重视,我希望政府在政策上再多一些支持,能减轻部分税费的收取;主管部门加强行业监督,进一步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媒体也能增加物业信息正能量的报道。”刘德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