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物业之家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评论 > 正文

社区商业都是扯 物业服务品质提升才是刚需

2015-05-28 20:31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阅读:人评论

A-A+

走在美国华盛顿的大街上,如果看到一盏坏了的路灯,你可以做的不再只是拨打市政维修电话,等待相关部门处理你还可以掏出手机,打开一个叫DC311应用,给路灯拍张照。然后应用里的GPS功能可以准确定位路灯所在地,连同你的照片一起上传到市政部门的中央数据库。很快你会在邮箱收到一份回执报告,详细表明你所反应问题的处理进度和状态。

在波士顿,你可以用手机应用Commonwealth Connect做同样的事情。在美国的许多城市中,这类服务已经成了标准配置。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让公众参与成为改善公共服务的新力量这是美国公共管理最近出现的一种新趋势。

这种自下而上的创新管理方式,不仅让市民参与市政管理更加简单,还节约了市政部门的沟通成本。更可贵的是,沟通效率的提高,促进了市民与市政管理部门的信任。

事实上,这一新思路可应用的领域不止于公共事业,也不限于美国境内。目前北京的一些社区居民已经用上了上述技术。

金隅集团下属物业公司管理下的北京市朝阳区某居民社区,如果业主发现漏水、路灯不亮,或者其它任何故障,都可以打开一款社区管理的APP,随手拍下来,连同位置一起分享给物业。在收到用户报告之后,物业公司会通过内部工作系统通知维修人员。被特定指派的维修人员,会收到手机APP的推送,根据指令前往报修处。完成维修后,他需要拍照上传图文资料,再由统一的客服中心反馈给业主。

同时,为了让业主更加深度的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手机应用中还增加了多项互动功能,比如让业主为客服人员打分,请物业项目部的经理实名在平台上和大家互动。一定程度上,业主用物业费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服务。

研发这套信息系统的是一家叫"家生活"的创业公司,目前专门为中小物业企业提供社区运营信息化解决方案。"家生活"的服务模式源自创始人王斌的一次比赛体验。2014年,还在北大读MBA的王斌凭借一个社区O2O项目,获得创业比赛的大奖。这个当年的获奖项目就是今天已经完成天使轮融资的"家生活"。

移动互联网和信息处理技术的结合,已经成为一大批公司的创业红海。真正的困难在于提高用户体验,通过服务的连结来完成前端与后台的对接。而往往很多时候,用户体验难以提高,要么是因为这种体验根本就是伪需求,要么是因为选错了提升体验的方向。

在创业的半年多时间里,王斌几乎天天泡在北京的社区里,了解、分析业主的需求。从CBD到东北五环,王斌背着书包和一台老旧笔记本,完成了北京1.7万户业主的基础调研。最后他发现,要解决业主维护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痛点",物业管理才是核心一环。没有信息化的物业服务,社区O2O便是无水之源。

比起美国的公共服务应用,王斌的"家生活"会更倾向于提升信息处理效率、增加多元服务,为物业公司和业主创造更多的价值。比如运用技术手段将服务流程和人员管理标准化,"家生活"的服务能为物业公司节约将近80%的人力。再比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社区设备与管理者、业主的信息连结。

高速的信息连结网络、高频的信息访问、高效的信息匹配和问题解决,这些要素的联合其实就是已经流行很久的"智慧社区"的概念。这个概念诞生在互联网时代,但没有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介入,几乎没有可能真正实现。不过,现在看来这种可能性正在增加。

硬币的另一面是数据资产的价值越来越被认可。大数据的常识告诉我们,单个企业的数据量无法成为数据挖掘的基础,只有多企业、多层次、多通道的数据集合,并且数据集合之间相互连接,然后通过高效运作的云计算能力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处理。随后通过关联性分析得出相匹配的逻辑和结果。

在王斌看来,今后的公司都是互联网化的公司,物业公司则会成为"智慧社区"的主角前端服务业主,后端用管理实物。而他们现在在做的事情,是真正意义上用互联网思维帮助传统行业转型。

同样的逻辑,也许不久的将来,美国的市政管理应用会增加更多元的服务,形成市民、城市管理者和城市实体的连接点,赋予城市管理和城市生活新的意义。

  • 收藏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