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物业之家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评论 > 正文

大学宿舍该不该“装空调”?

2016-01-24 15:43 来源:黄安心 人评论

A-A+

“空调喊楼”、“同室毒友”、“员工跳楼”、“安全通道烧人”、“员工偷窥”等事件,以及大学园区夜晚“死寂”、“农民子女入学难,家属就业难”、工业园区生活不便,招工难等问题,都是反映同样的问题——忽视功能社区的社区性,缺少社区生活的基本条件,人们无法享受与城市一致的正常生活。

案例

“空调喊楼”抗议事件及其导引出来的社区性问题

人们通常会看到小区业主因为物业服务质量问题与物业服务公司发生纠纷,因为物业本体质量问题、设施设备质量问题与开发商发生纠纷,很少听说学校的学生因为物业服务设施问题与学校发生纠纷,但是最近发生的“空调喊楼”事件似乎要彻底改变这一格局。

最近正值盛夏,天气炎热。很多地方高校学生纷纷出奇招降温防暑。广东科技学院更是出现了“空调喊楼”行动。直接导火索是天气炎热,学生宿舍未装空调,学生实在难忍酷热,广东科技学院某男生宿舍楼便于2013年6月20日晚23时40分左右以焚烧被子、从楼上扔东西(如饮水机、电脑、垃圾等)、部分学生大喊“空调、空调……”等方式表示抗议。相关的“空调喊楼”的微博也在网络上疯传。也有网友在某网站发帖,要求校方给学生安装空调,发帖者称,自己“一天要洗五次澡”,热得像个“哈巴狗”,睡醒就变“干尸”,也有网友称“学校提供了免费的桑拿房”。事件发生后,广东科技学院对学生的诉求也很重视,并做了解释工作。校方表示将按计划分期分批在全校的学生宿舍和教学楼安装空调,但受用电负荷限制,需要向供电部门申请电力增容,安装空调并非一时能解决的,校方也无法控制进程。[1]这便是所谓的“空调喊楼”事件。

“空调喊楼”事件发生后,对大学生的行为各方反映不一,特别在网络上和市民中引起热议。在网友中有支持也有反对的声音,但更多的网友是劝慰学生要理性表达自己的诉求。支持的网友称:“两万元的学费被狗吃了还不愿意别人发泄一下?别提什么当年师兄是这么过来,花这么多钱还用着落后的教学设备本身就是不科学。广科哪一点值两万元,你给我说说?”也有网友反对学生过激的行为,认为“现在的学生真娇气”,“有精力去抱怨这些,还不如老老实实去多读点书积累知识,做兼职积累经验,毕业后找份舒适点的工作”。在市民中也有两种相反的观点。有的市民认为,学校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超市商场、办公室、家里,处处有空调。但学生宿舍却没有。试问,在这种条件下,他们怎么能全心全意地学习呢?”因此,他们认为,学校应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也有不少市民认为,学生表达诉求的方式方法值得商榷。网友“@莲子有师梦”说:“都是大学生了,为什么不能采取其他正确合理的途径表达意愿呢?”还有少数市民认为,学校是否为学生宿舍安装空调,要根据学校条件和实际情况而定。[2]

尽管人们从自己的角度作出了一些解释和分析,但并未触及深层次问题。“空调喊楼”表面看来是一个高校物业服务设备缺失问题,也牵扯出相关的、直接的社会问题。但从高校所形成的特殊的物业区域的社区管理服务角度检讨,“空调喊楼”事件既是高校物业服务设施普遍缺乏,物业服务理念、方式、方法普遍落后问题的总暴发,也是高校等非住宅社区管理服务与整个城市社区建设及管理服务脱节问题的总暴露。

思考

“空调喊楼”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

第一,高校作为非住宅物业区域,其服务设施设备是否能脱离城市社区发展水平而独善其身?高校等非住宅物业区域要不要根据学费或住宿费或其他相关依据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设备条件,以保证同学校周边居民生活条件相当,体验到相应的城市生活?要不要建立相应的社区物业服务等级标准规范?

第二,高校(其实何止高校学生宿舍,还有经济功能区的工厂员工宿舍区等)非住宅区域的存在与发展能否脱离城市社区发展进程与要求?例如在中国,高校作为有围墙的培养天之骄子的“圣地”可否脱离当地社区而独立存在?

第三,由于网络和虚拟社区的存在,城市社区能否漠视虚拟社区曝料出来的同一城市、同处或邻近高校等非住宅物业区域发生的社会问题?现代城市社区发生的问题能否靠一家之力就可以解决?我们需要整合社区资源去有效解决新型社区不断出现形势下的新的社区问题吗?我们是否还能用传统的管理理念、方式方法解决新问题?

上述问题与其说是“空调喊楼”事件“喊”出来的问题,不如说是已经长期存在但被“空调喊楼”事件导引出来的深层次的社区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无法回避,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分析

高校等非住宅物业区域的社区性不容忽视

笔者认为“空调喊楼”事件应从社区角度进行分析。为此我们首先借助现代社区理论和社区治理理论知识,来认识一下社区的基本特性。

其一,它是以社会共同体方式存在。英国社会学家麦基文(Robert MacIver)就认为社区是由长期在某一地域生活的人们所自然形成的社会共同体。既然是共同体,就有其共同事务,就要共同协商,按一定的游戏规则处理社区事务,达到共同的目的。其二,它是人群结合体。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David Popenoe)认为社区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由于日常交往而组织起来的一群人。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帕克(Robert Park)则言:社区是“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3]既然是人群结合体,就会有结合的地域界限,就会有社区小集团的利益,人们就有可能产生维权行动,产生表达合理意见的理性行为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一些社区精英往往在社区权力结构中处于重要位置,发挥重要作用。

其三,它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单元。美国社会学家B·菲利普斯就曾指出:“社区是居住在某一特定区域的,共同实现多元目标的人所构成的群体。在社区中,每个成员都可以过着完整的社会生活。”[4]可见,社区是一个特定社会的缩影,是一个社会生活单元,每一个成员都过着体面的、有尊严的平等而完整的生活。

高校物业区域作为城市社区的一个单元,它同样具备了上述特征。但是人们往往并不将其看作一般的社区,物业管理行业也是将其看作非住宅区的物业服务,或者说更多考虑的是其社会经济功能,而不考虑或忽视其社区性。

为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身边的各类社区。从社区的地域人群共同体意义上出发,社区通常分为城市社区、乡村社区和混合型社区或称新型城市社区。在我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城乡社区差别缩小,许多乡村社区,特别是城郊和发达地区乡村已经成为新型城市社区。但从社区与生俱来和存续下去的社会经济功能上出发,社区又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形成各类功能型社区。如在一些城市或郊区出现一些功能型社区,比如大型商品住宅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关税保护区、特色旅游区、港口区、自然保护区、科技园区、大学城教育园区、职业教育园区等等。高校物业区域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我们再将高校物业区域的范围缩小到居住性区域,就能更好地看清其与一般住宅物业区域和一般城市社区相同之处。以学生为居住群体的高校宿舍区或公寓区、高校周边的公寓楼(区)、工业园区的员工公寓楼(区)、城郊民工出租屋(区)等为例,这些区域人群共同生活区,应该有相应的管理服务。不仅如此,由于此类物业区域的物业设施设备条件不规范,缺陷多,隐患多,同时与住宅区相比人员组成比较单一,但来源复杂、文化背景各异,因此建设与管理中的困难更大,服务质量评价也难以一致。

对这些新型功能型社区我们的政府部门和专业服务机构是否看到它的特殊性?相应的管理服务工作是否跟得上?答案并不令人乐观,“空调喊楼”事件就是一个直接的回答。除此之外还有“同室毒友”、“员工跳楼”、“安全通道烧人”、“员工偷窥”等事件,以及大学园区夜晚“死寂”、“农民子女入学难,家属就业难”、工业园区生活不便及招工难等问题,都是反映同样的问题——忽视功能社区的社区性,缺少社区生活的基本条件,人们无法享受与城市一致的正常生活。

此类物业区域人员集中但又有其特殊性,如学生是为短暂求学、外来工只是为了挣钱等,目的往往比较单一,追求的又是短期利益,因而对社区文化、社会发展、生态文明、政治诉求等长远问题和非物质利益问题关注不够,而对基本的生活物质基础条件比较关注,如供水、供电、供暖、空调、电梯、道路、交通、电讯、网络、文化活动场所等。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校等非住宅物业区域社区性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在发生作用:

其一,高校等非住宅社区管理服务人员对功能型社区及其管理服务规律认识不足。目前,物业管理行业对住宅物业服务有专门的服务等级标准,而对此类社区并没有专门的管理服务标准,没有多少相关的政策规范指导。虽然相关服务机构组织开展了相关的管理服务活动,但在管理上仍然是传统的、各自为阵的,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没有形成如住宅物业区域那样成熟的规范化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另外教育部门关注的是教育问题,而对发生在校园里的社区问题,显然认识不足,应对仓促。关键问题在于高校作为教育产品供给主体是否应该将学费高低与生活设施设备条件相对应,或者是否要明确应该向学生提供的校园生活基本条件。而提供什么样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就应与当地社区生活需要相适应。如此看来,广科学生所质问的“两万元的学费”提供“落后的设备”,就问到点子上了。这两个方面因素很显然是此类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其二,高校等非住宅功能型社区的办学主体、企业经营主体、物业产权主体等优势主体存在普遍的功利主义思想,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忽视学生、员工、租户等功能社区弱势主体利益的现象,不适应现代城市社区均衡发展需要。社区生活的完整性和平等性,要求城市各类社区在生活水平上平衡发展,而不应存在社区生活水平洼地。在这一点上,一些学校、工业区、城中村、矿区、棚户区、自然保护区等特殊社会经济功能区,就存在其中的服务对象(工人、学生、居民、农民等)不能享有与周边社区同等条件的生活。以高校宿舍服务设施设备条件为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场所,主要目标在培养人才,主要资源投向教学,而学生生活设施设备存在只是满足最低需要(过去还存在条件差被看作是对青年学生锻炼和考验的观念),并且在管理上仍然沿用过去高校机关、事业单位的房屋管理模式,管理水平落后,服务质量差,不但没有考虑到生产、教学、生活条件的整体发展,更没有考虑与校外社区生活整体发展一致性问题。

其三,高校等非住宅社区的管理服务方式保守、落后,只是事后危机处理模式,不是主动化解危机的模式,不适应新型城市功能型社区发展的需要。以高校为例,虽然一些高校有“干训楼”、“招待所”、“留学生宿舍”等条件好的住所,但对一般学生,特别是家庭贫困或并不富裕的学生而言那只是奢望。在设施设备规划、建设与管理存在落差或不平衡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作为非住宅物业区域,它同样处于城市社区之中,并作为功能性社区而存在。它需要适应城市社区的社会变迁发展,并调整其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它还需要根据自身的社区特性,选择形成管理的个性。而事实上高校的社区服务和物业服务往往滞后于社会,落后于周边社区,比如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思想、方式和方法解决高校物业服务设施不足问题,表现为没有服务意识,不采用普遍的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式提供服务,出现问题也是采取事后应急处理的方法等。“空调喊楼”事件也反映了高校等非住宅区域物业服务设施设备规划建设与管理服务,缺少社区建设与发展系统考虑,该事件发生后校方的回应也是被动的,内容也是苍白无力,难以让人信服或满意。

其四,高校等非住宅社区的管理服务存在与社区的融合不足与脱域性双重掣肘。从理论上讲,社区地域性要求社区人群、单位中的职业群体都应当融入当地社区,但是由于现代性的脱域机制,使得地域性社区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越来越无足轻重,而脱域性的职业组织却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中联系国家和个人的重要途径,因此,与其花费大力气去建设地域性社区,还不如转向职业共同体建设。[5]这两种观点应用到功能社区的认识和管理服务就成了悖论,这是因为,一方面功能型社区具有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态等功能,其中的人群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其事业成败与社区关联性不直接,往往会驱使人们走向职业组织群体生活,而脱离地域社区生活。但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网络联系的便捷化、透明化、实时化、可视化,使得功能社区与地域社区在更高端层面上进行必然的链接,因而又产生功能社区与地域社区乃至虚拟社区高度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现实生活中的普通成员可能更倾向于脱离地域,以在职业组织人群中获得职业发展机会和地位,而身处中高层的成功人士或领导者管理者则可能基于社会责任、组织长远目标和重要困境的解脱而倾向于融入地域社区,或者将功能社区与地域社区深度融合。但在实际生活中,高校的管理者,乃至学生,恐怕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长期脱离行为。即使在问题发生后,社区组织也不能给予多少支持和配合,且不说社区服务资源大多是自治组织的自筹,义工志愿的义举,即使得到制度性资源安排,也是在不同行政部门中“撒胡椒面”,不可能解决一些重大的全社会性的设备投入问题。这就是“悖论”所产生的无奈的结果。

其五,高校学生的社会心理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目前各地高校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其背后的社会心理问题值得大家关注。据研究,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心理特征有:自发维权心理;围观“传染”心理;借机发泄心理;偏见仇视心理等[6],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会由于某些主客观因素诱发出来,特别是物质生活条件缺乏、分配不公、贫富不均、为富不仁等利益关系问题最容易引发群体事件。客观地讲现在不少高校在学生的生活设施设备条件改善方面,还是做了不少建设投入和管理服务工作,但也有一些高校,因经费不足,而不能在生活设施设备条件方面做更多投入。但是由于社会上的享乐主义的客观存在,学生吃苦精神、忍耐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也大不如前,一些社会心理问题客观存在,在面对炎热、酷暑时就会产生过激的言行,这也就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对策

高校等非住宅物业区域的管理服务问题应从社区角度系统解决

笔者认为从策略上应从两个层面来解决:一是就事论事把此事当作危机事件来管理控制,只是从完善高校物业服务设施设备管理上就可以解决眼前的问题;二是要从该事件的背后,分析其深层问题,实际上是高校等非住宅物业区域长期以来积累的社区性问题,应该从系统角度,从根本上主动化解,防止相关事件的重复发生。这里主要是从后一个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高校等非住宅物业区域的社区性。要认识到社区两个重要特性:一是从功能观点出发,认为社区是由相关联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另则从地域观点出发,认为社区是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7]不过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功能型社区不但承载了特殊的明显的社区经济社会功能,也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特定地域产生的新的人群结合体,也有明显的社区边界,并且是典型的新型城市社区;另一方面即使是传统的城乡社区不但沿袭着地域文化特性,连接着人际亲情关系、生产生活的传统,也同样承载着现代社区生活的功能,特别是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功能,人们不可脱离现代性而存在。除此之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媒体工具手段的广泛应用,使虚拟社区成为超越地域和功能的新的社区类型。如果没有网络,如果没有微博,如果没有新型媒体,许多深层次、系统性问题可能在苗头出现时就会被控制,就谈不上解决。如果对这些新型社区认识不足,没有现代社区意识,将解决问题的思维限制在、封闭在校内范围,往往不会寻求社区外部资源力量的支持,包括网络虚拟社区的应对之策。

其次,应从系统工程角度,使物业区域规划设计建设与当地社区规划建设水平相一致,确保功能型社区生活设施设备的完整、完善和正常使用。同时在功能型社区规划设计建设时也要考虑周边社区的建设发展。因此,在实现功能社区规范设计标准和要求的同时,相关社区生活配套工程也要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提高功能型社区及周边社区生活的综合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功能型社区与住宅物业社区的深度融合创造条件。其实现在的大学城、工业区等新型功能型社区的周边社区建设与服务水平,已经成为制约其自身发展的重要社会因素。在上述案例中,如果大学周边有大学生公寓出租,并且设施设备满足学生生活要求,此类事件发生机率就少多了。另外一些工厂招工难问题也与周边生活条件差有很大关系。

再次,要加强功能型社区与当地社区的联系,实现深度整合,解决“脱域”问题,提高社区资源利用率。这应需要高校等功能型社区管理服务者,从社区服务角度,引入专业化服务组织和民间组织、采取市场化机制、调动社区所有资源为社区服务。特别是要从长远利益、社会效益与和谐社区建设的角度出发建设各种连接机制和形式,如社区组织负责人联系会议制度、社区议事制度、社区公益活动全机构参与制度、社区重大决策民主监督制度、社区问题解决危机管理制度、社区资源公认共享制度、管网设施管理协调机制等。

最后,要增强社区意识和社区认同感,提高功能型社区的管理服务能力,抓住社区管理服务的主要,积极、主动化解矛盾和冲突。一方面要发挥功能型社区和住宅物业社区在管理服务上各自的优势,为社区建设和管理服务出力。如高校在文化教育、专业人才、先进知识理念等方面有优势,住宅物业社区在日常的管理服务、生活服务、社区生活设施设备维护保障、社区治理等方面有优势,应该相互支持,资源共享。应该从主要的生活硬件设施设备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如影响生活正常进行的关键设施设备(如水、电、网络、通讯、垃圾处理、空调、电梯、交通线路和工具等);重要因素(强光、噪音、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电磁等);影响心理健康的消极因素(盗窃、网络虚假信息、恐怖事件等),这些都是要社区利益主体联手解决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在专业化、市场管理上要勇于探索新模式。如探索建立高校等功能型社区物业服务等级标准和规范化的经营管理制度,形成特色经营管理模式;探索高校等功能型社区管理服务设施设备市场化供给与服务模式;探索高校等非住宅功能型物业区域与当地社区整体规划建设的基本模式等等。

注释:

[1]符吉茂,因宿舍没装空调,东莞一高校大学生喊楼烧被子,羊城晚报,2013年6月22日。

[2]黄江洁,学生出奇招防暑降温 天气太热,学生“喊楼”装空调,广州日报,2013年6月24日。

[3]吴开松,《城市社区管理》,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4]方明等,《观察社会的新视角—社区新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5]王小章、王志强,《从“社区”到“脱域的共同体”——现代性视野下的社区和社区建设》,《学术论坛》2003年第6期,第40页。

[6]邓国彬、欧阳胜权,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传承,2012年08期,第66页。

[7]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课题基金:1.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型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研究(课题编号号:2012YB06)成果之一;2.广州市高等学校第四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开放教育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穗教高教〔2012〕24号)成果之一。】

  • 收藏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媒体专栏 申请+

现代物业杂志

《现代物业》杂志是全球物业管理、设施管理中文独立传媒,中国物业管理、设施管理领域的专业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