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物业之家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评论 > 正文

案例回顾:城中村改造调研分析

2016-02-24 15:10 来源:周伦府 人评论

A-A+

在我国现实情境下,城中村既是我国社会变迁的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管理的难题。在我国城中村改造实践中,实现城中村健康的社会管理应是我国城中村改造的方向与结果。据此,我们结合身边实际,选取了广州大学城四个保留村之一的贝岗村作为调研对象,试图通过实地调查,描述和分析贝岗村从鱼米之乡转型成为城中村的整个社会变迁过程,以便能更好地理解社会管理这一概念运用于解决城中村改造问题时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调研策略

社会变迁与社会管理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我们只能通过调查可观察的具体社会事实来探讨其变迁中的社会管理。由此,我们选取了变迁前后贝岗村的社区卫生管理、社区商业发展和社区城建规划三个方面的状况来窥视贝岗村的社会变迁与社会管理。根据2007年5月和11月调研组对贝岗村的两次调查,我们假设贝岗村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管理的质量(Quality of the Social Management, QSM)”跟“社会变迁时间(Time)”是有着如图1所示的关系:

图1: QSM与Time相关变化图

案例回顾:城中村改造调研分析

图1所示贝岗村U型变迁的下降趋势主要是在大学城兴建之初,是因缺乏社会管理而造成商业恶性发展的结果;然其上升趋势则主要是由于在2007年初,政府和村委会都出台了一系列规定,以城建规划的整体思路来统筹贝岗村发展。可见,社区商业发展和社区城建规划都是贝岗村社会变迁的重要影响力量。为求在调研过程中获取更多的资料,我们又进一步列举三个方面的具体调查对象或方向如下:

◆社区卫生管理:垃圾种类、垃圾数量、垃圾箱、环卫工人、垃圾回收、铺设沟渠等;

◆社区商业发展:店铺数目、店铺种类、行业、商业区、经济结构调整等;

◆社区城建规划:大排档数目、楼房数目(握手楼、接吻楼)、大排档整顿、商业区开发等。

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贝岗村的变迁是随大学城的建设而经历着三个明显的变化阶段:大学城建设之前(2002年之前)、大学城建设前期(2002~2006年底)、大学城建设后期(2007年~现在)。这三个阶段也即贝岗村明显的改造阶段。下文将以这三阶段为时间维度进行分析。

1、卫生管理

根据笔者日常在贝岗村附近的实际生活体验和调研记录,选取垃圾、沟渠、街道小巷、菜市场、大排档、空气和噪音等七个方面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其变化情况如表1:

2、商业发展

通过调查统计,贝岗村共有大大小小的商铺207间,种类大致有如下24类:餐饮、大排档、书店、复印店、服装、超市、理发店、旅馆、小饰品店、自行车行、眼镜店、水果店、废品站、照相馆、药店、公共电话吧、化妆品店、糕点店、凉茶铺、台球店、数码产品店、五金店、驾驶培训、吉他培训。这些大小不一的商铺各具一定的行业结构和规模,其中餐饮业、文化行业、旅游住宿和服装行业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44%、14%、10%、4%,其他为28%。

贝岗村的很多行业都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不规范到规范。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几个重要行业在变迁的三个阶段中的数量,窥视贝岗村的商业发展,如图2:

图2:贝岗村商业发展三阶段对比图

案例回顾:城中村改造调研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贝岗村的经济开始逐渐走向繁荣,走向规范。从村委会书记处我们得知,在2004年初时,贝岗村集体可以动用的资金不足100万,而且还有外债500万。然贝岗村经过探索和发展,如今他们不但还清了外债,2007年每位村民还可以每月获得分红130元,2008年底达到250元/月,加上15%征收土地的收益,村民月平均收入近650元。贝岗村共有土地800亩,每年收益1,500万。贝岗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大学城建成之处为40多万元,2007年增到900多万元,在2008年底,村集体年收入又近3,200万元。

3、城建规划

据村中原住老人介绍,贝岗村原先人口约2,600人,村民们都主要靠农耕生活,鱼塘成群,果树成片,那时候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要是一片水稻田,中山大学则是果林和菜园,可见,原贝岗村的确是个平和的自然村落。

大学城建设前期工程完成之后,我们进入小谷围岛,看到的贝岗村布局大致如图3:

图3:大学城建设前期贝岗村城建规划示意图

案例回顾:城中村改造调研分析

注:根据2005年9月—2006年底,我们在贝岗村附近中大生活时的回忆绘制。

在建设前期,其布局的主要特点是:大排档乱占乱摆现象普遍,任何空置的地方都被商家搭个棚抢占了,参差不齐;住宅楼布局混乱,楼与楼之间紧密相连;道路狭窄,多为1米左右,没有主干道;有一大块荒地和荒山没被利用。

2007年5月,贝岗村集体收回了所有村民住宅用地之外的集体用地,并对集体用地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设,其主要改建如下:拆平原有的商铺重建了一排整齐的铺位,公开招标,杜绝了乱占乱摆现象;大排档和烧烤档集中在美食广场,统一进行管理;原来的菜市场建成一个休闲娱乐的文化广场;新的菜市场位于靠中环的西北角,交通便利,面积宽敞,摊位划分有序;把原来的废池塘改建为中心公园;东面的荒山将做成一个商贸城(正在修建中);道路扩宽,建成宽5米的马路,贯穿整个村;村北面将建一个小学,一个幼儿园和一个老人院,改善村里的教育和养老情况;村委还将建一幢多层公寓,供全村的原住居民居住,其它的区域将建一些出租房(大部分出租楼已落成),方便管理工作。统一规划后的贝岗整体布局让人耳目一新,但亦期待规划后能有真正的落实。如图4:

图4:大学城贝岗村建设后期城建规划示意图

案例回顾:城中村改造调研分析

注: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曾两次前往村委会办公室,在访谈村支书之后,他送给我们一张贝岗村城市建设的CAD规划图。这个图示就是根据CAD规划图还原绘制的,其中的许多工程项目尚在建设过程中。

贝岗U型变迁的背后

透过卫生管理、商业发展和城建规划三方面的调查,窥视了贝岗村社会管理的U型轨迹,然在U型轨迹的后面其实是一种利益博弈的结果。政府、村委会和开发商三股力量演变成为三方主体塑造了贝岗社会管理的变迁轨迹。

1、大学城建设之前

在这一时期里,贝岗村是作为一个自然村落而存在的。其间贝岗村有很好的环境卫生自净和管理能力,而且商业发展比较缓慢,人口稀疏,城建规划与人口的矛盾没有凸显。

2、大学城建设前期

大学城的建设带来了贝岗村的急剧变迁,贝岗村由原来的自然村变成了一个城中村,在这一过程中,贝岗村的形态主要是由开发商来塑造。可以说,开发商在这个时候左右了贝岗村的社会管理质量,政府和村集体在这个过程中,都没有介入太多,形成了开发商为主导的社会管理运作。如图5所示:

图5:大学城建设前期三方主体地位示意图

案例回顾:城中村改造调研分析

需特别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的开发商并不是有雄厚经济基础和管理经验的大企业,而是当地的村民以及外来工中的一部分,他们在村里开小店铺和大排档,摆小摊,成为了促进村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政府职能的缺位以及村集体的不作为,这个时候的商业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卫生没有监管,垃圾的数量跟种类增加,无证小店增加;占用集体用地,不规范盖楼现象普遍,由此带来了社会管理质量的下降。

3、大学城建设后期

贝岗村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政府与村集体不得不加以重视。也因在大学城举办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还有广州大规模的“创卫”活动的开展,也推动了贝岗问题势在必除的趋势。于是,政府给予政策上的导向,村集体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始活跃起来,自主规划贝岗村的发展,积极介入贝岗村的社会管理。如图6:

图6:大学城建设后期三方主体地位示意图

案例回顾:城中村改造调研分析

在这一时期,村集体开始整顿贝岗村的不规范用地,收回所有被占用的集体用地,统一规划;并与清洁公司合作,将贝岗村的清洁卫生服务承包出去;又与开发商合作开辟贝岗商业街、贝岗美食广场和商贸中心等项目。由于有了政府跟村集体的牵头和支持,具有雄厚经济实力与经验的开发商开始介入贝岗村的发展,村集体出方案,开发商操盘工程建设,共同完成贝岗村的城建规划和商业布局。

痛定思痛,贝岗村在经历了环境卫生状况的恶化之后,加紧了社会管理的力度。不但从卫生管理着手整治,而且从加强城建规划和促进商业发展等多个角度进行社会管理的综合整治,取得了长足的效果。

(注:本文为2008年度共青团广东省委“活力在基层”活动成果之一,赖远、陈敏、王永江、钟杏霆、钟上禹、吴容娜、许淼、徐三娥等同学参与了此活动,贝岗村支书吴先生对我们的调研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邓晓羚,张宁渤对本文亦有贡献)

  • 收藏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媒体专栏 申请+

现代物业杂志

《现代物业》杂志是全球物业管理、设施管理中文独立传媒,中国物业管理、设施管理领域的专业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