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物业之家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评论 > 正文

北京旧城保护更新与社区营造怎么玩?

2016-03-24 21:15 来源:高见 人评论

A-A+

这是一篇有关于老旧建筑资产保护与活化运营的报道,并且严肃到令人发指。(想不出更好的开头)

田娜

白塔寺社区营造中心团队成员田娜分享时介绍:白塔寺历史风貌保护区是北京旧城33片历史保护区之一,总占地面积37公顷(37万平方米),其中重点保护区17公顷(17万平方米),监控区20公顷(20万平方米)。现在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容积率0.79。该地区的人口约16,000人,5,600户。白塔寺从硬件设施、民生、文化等方面都有提升的空间。从硬件设施方面看,其基础承载力比较弱,区域交通组织比较缺乏;在民生方面,地区人口密度特别高,建筑质量相对较差,居住条件艰苦,房屋的产权也是比较复杂;在历史文化角度,白塔寺历史风貌保护区里有很多文化资源,包括妙应寺白塔、鲁迅博物馆、社会主义大楼等,目前白塔寺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单体的吸引力颇有不足;从商业方面看,白塔寺地区以社区商业为主,缺乏商业活力和产业附加值;景观方面,白塔寺地区的建筑风貌、整体形象、绿化系统、公共环境都有待塑造。

田娜介绍道:“我们的实施主体采用联合发展模式,由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示范,居民参与,共建和社会共同支持。我们的工作内容包括地区硬件设施和工作环境的改善,引入文化元素,推动地区产业升级。白塔寺再生计划主要分为六个方面,适度疏解人口密度;更新物理空间,对空间进行修缮;提升基础能源,我们协调相关部门做一些施工改造,例如对化粪池和污水管道的改造;再造公共环境,主要是由政府自上而下进行,同时也鼓励居民参与建立自治公约;培育文化触媒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引入新的文化元素,吸引一些有文化认同的活力人群,引入能够给街区带来活力的功能业态;实现整个区域的复兴。”

谈到社区营造时,田娜表示,社区营造是以共同议事、自律、自治组织的方式形成社区关系的互动,去产生出社区共识和社区意识,并逐渐改变社区的公共环境形态,和区域精神风貌。在社区营造方面的工作上分四个方面:第一,举办社区营造活动竞赛,吸引社会组织参与,以社区为单元,分为不同的组参加活动竞赛,例如友邻互助、生活美学院、胡同手艺等,并通过线上平台把白塔寺地区的旧城故事,改造的点滴变化进行发布,以公众投票的方式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活动;第二,给社区居民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打造社区文化墙,例如厦门的芙蓉隧道全长140多米,邀请厦门大学各个学院来进行涂鸦创作,它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最文艺的隧道;第三,设置管理平台,让地区居民分享成果,建立一个平房区的准物业管理平台,对于占道经营、乱停车、私设地锁现象,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可以从地区环卫、保洁、绿化、养护、交通疏导、生活服务、安全服务等方面填补平房区的物业管理空缺。青塔胡同片区大概有13个院落,其中5个院落实施已经通过,降低人口密度并获得了产权,通过这5个院落的示范带动剩余8个院落的参与;第四,建设地区博物馆,陈列地区历史资源。

启蒙兴趣、储备力量

《我们聊建筑》课程小组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7级本科生创办,是一个为北京的高中生讲授建筑学选修课程的学生组织。《我们聊建筑》的建筑教学开始于2012年春天,起初创办这个小组的目的很简单——大家都很喜欢建筑,那为什么不和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呢。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聊建筑》课程小组也越来越意识到,(广义的)建筑应该像音乐、美术一样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被普及:通过学习建筑,学生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启发心智,日后还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感知身边的建成环境,提升公民意识,增强对于城市的认同感。之所以选择高中生作为建筑普及的开始,是因为他们还恰好处在专业选择的节点,正常教学之外还能为有意愿以建筑为日后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专业上的指导。

北京旧城保护更新与社区营造怎么玩?

李明扬

《我们聊建筑》课程小组创始团队成员李明扬介绍:“《我们聊建筑》这门课开始于2012年,到目前为止已经从北京四中扩展到了三个学校,选修课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47名同学。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这么几个模块。第一个模块交流建筑概论模块;第二个模块是建筑历史模块;第三个模块是建筑师职业体验。这三个模块偏向于建筑;第四个模块是城市认知模块,是指从建筑过渡到城市;第五个是“搜城记”。我们尽量避免在课上采用过多照本宣科的内容,相对来说,互动的效率会比较高。所以,我们争取在每一节课上都加入互动的环节,例如旧城保护,我们设计以地图为蓝本,做了地图拼图课程安排,这门课的原意是解释北京城市发展的历程和基本脉络变迁,结合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我们的地图拼图是从元朝到现在,将56块各时期的地图块拼接到一张大地图上,让学生通过城市的脉络和历史研究,完成这块拼图,这些地图有中、英、法、日、德、俄等多种文字,就这么顺着中轴线,以非常奇妙的方式拼接起来了。全班20个学生,大概用了35分钟到45分钟的时间完成,且基本上正确。达到这个层面以后,我们开了“搜城记”计划——在北京选了一块旧城,然后对这个旧城做了一个旧城片区手绘地图,这张地图是全班20个人共同合作的。最后许多学生在朋友圈里展示了这项成果,其中一个学生说道,’关了好几天,必须冒出来纪念一下这个地图的出炉。前两天,选修课的同学都全体’爆炸‘了,我们终于拿到梦寐以求的我们自己亲手制作的地图,说实在,当初选这门课并不是因为对建筑多么痴迷,但如今看来收获颇丰。我们从小在北京长大,问起来很多人甚至没去过故宫、颐和园,更不会有心去探访默默地坐落在景山东部的那一片普通的居民区,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任务,让我们有机会感受老北京的生活,让我们有机会品味历史与现代的交汇,让我们有机会思考建筑和人之间的关系。‘“

李明扬认为,这些活动会产生滚雪球效应,这些学生可能今后也会成为《聊建筑》的老师,继续锻造新的力量。而现在《聊建筑》团队正在开展许多新的计划。

  • 收藏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媒体专栏 申请+

现代物业杂志

《现代物业》杂志是全球物业管理、设施管理中文独立传媒,中国物业管理、设施管理领域的专业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