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物业之家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评论 > 正文

Gensler洪杰廉:开放思维体验全新办公空间

2016-03-30 15:20 来源:方舟 人评论

A-A+

甘斯勒建筑师事务所(Gensler,国际著名建筑设计、规划与咨询公司,被《世界建筑》(World Architecture)杂志列为世界上最大的设计事务所。代表项目为上海中心大厦)副总裁,北京公司管理总监洪杰廉接受《现代物业》专访时谈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看到了开放办公空间带来的全新协同工作体验,因此也在转变着传统的企业文化和思维,这极大地有利于办公效率的提升。

Intuit软件公司在美国山景城的园区中心

《现代物业》: 规模相对较小的中小企业是怎样的情况?

洪杰廉: 国企有一些局限性,我们反倒是觉得民营企业在材料上可接受度可能更宽一些。但是我们也碰到了“新国企”,这个名称是他自己界定的,他能够接受这种协作工作的方式,中高层愿意放弃一些私密办公室,转移到工作站,虽然他保持了私密性相对高一点,但是也打破了传统的格局。

《现代物业》: 请您结合实际的案例,谈一谈室内设计怎样帮助建筑和办公室更加环保和节能?

洪杰廉: 环保节能分不开,需要放在一块。环保绿植肯定要基本配置,但是机电方面的改造或者新设计不能忽略,包括对新风、空气、自然采光的重视,都会影响节能效果。现在一些做法在建筑设计方面实现,例如外立面的遮阳,用电子元件计算光照,进而调整遮阳角度以达到节能效果,灯也会跟着变动,光源够的情况下会作出类似调整。楼宇智能化是一个手段,会增加一些成本,但是长期来讲,楼宇的运营成本会递减。我们很多客户在进行旧楼改造时,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对机电方面的评估。

《现代物业》: 有一些设计元素实际上十分不利于建筑后期的运营和管理。例如室内有时候使用碎石会造成更多清洁成本和引起安全隐患,一些形状不规则的装饰性设计会造成清洁死角,不同功能的区域挨得太近会造成员工之间的相互干扰等。如何有效地避开这些不利于后期运营管理的设计呢?

洪杰廉: 在前期业主方会提出很多要求,例如刚才你提到的员工之间的互相干扰,都需要在前期解决。例如美国的一家公司,改造之前非常非常凌乱,我们改造前作了很多调研,完整收集数据后,重新布局。

理想状况是在前期设计方案送审时,大楼业主也会看方案,并给出意见,例如外立面晚上开灯是什么效果,但是在国内一般没有这个程序,所以遇见过一些情况,例如新增设计不符合大楼的规范,所以国外的设计师不了解情况,扑进去做了,最后发生了很多问题。

《现代物业》: 中国的企业办公空间设计一直是以体现企业文化为核心的,很多时候造成空间利用率低,而现在大型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办公空间对员工舒适度和满意度的改善。请您结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谈一谈中国企业的室内设计,应该如何营造舒适、健康、安全和高效的办公空间。

洪杰廉: 这个话题很大。根据我们的经验,有些人思想开放,把最好的留给员工,不仅是民营企业,一些国企领导也有开放的思想,我们会建议他们不在时将办公室改变为会议室,让更多人使用这个空间。有的业主要算风水,办公室一定朝南,定下来之后,所有员工围着他转。我们可以做到在阐述设计计划时,尽量把我们的专业知识传达给业主。我们也碰到过大的网游公司,几万平米的设计面积,他们老板非常好,希望员工能有健身设施,而且在办公时间可以充分使用,因为他们的工作状态没有朝九晚五的限制,加班加点的时间很长,所以可以制造非常灵活、有利于健康的工作环境,这样不仅是提供一个场所,同时也留得住人才。

业主可能有一些想法和愿景,但不知道怎么实现,所以我们经过和企业高管、员工的无数访谈,制订出一份报告,在设计时不断研读我们的报告,其中详细说明了例如部分员工工位的大小,三年后能够发展的员工人数,部门关系等,所以我们在设计时,不仅设计了一个空间,也有了延展性。

但是,不能所有的协同办公空间都设计得跟Facebook(脸书)的办公室一样,这需要考虑企业文化的接受度。

脸书Facebook美国总部室内设计

另外,一些建筑的设施,例如天花板和地板是不能动的,必须严格遵守大楼的要求,为了达到环保节能的要求,任何屋顶的翻动都会对建筑的新风造成影响,影响节能环保的质量,所以在设计上,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在材料上有一些创意。

《现代物业》: 对于老建筑的改造,您有哪些建议?

洪杰廉: 以建筑师的角度看,老的东西非常美。例如纽约,我在那儿生活了将近23年,我们80%、90%的客户都是改造,因为没地方建新的。老建筑改造需要面对的挑战是评估旧楼是否值得改造的,因为它包括很多的管线、上下水、机电、楼高等因素。我们能够预见中国在二十年之后的样子,肯定会面对大面积室内办公空间改造的趋势,前期必须做评估,功能满足的前提下再去进行改造。

旧金山布伦南大街(Brannan Street)888号大楼,改造后是相当漂亮的一个空间,但是在它没有改造之前,大家看了都觉得不行,所以改造是必然的。事实上我们进驻中国市场的时候,碰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客户认为我们价钱高,我们是北方的设计公司,但是这个并没有把我们吓退,因为我们反而有很多的愿景。

《现代物业》: 您认为国外的设计团队最吸引中国业主的有哪些地方?

洪杰廉: 创意方面,这是中西方教育和训练的思维差异,西方的创意性很强。Gensler这种国际化的公司,一般在工作室有好几个国家的设计师一起合作,这是非常频繁的一件事情,我们希望本土的很多设计师用合作的方式,因为着眼点不同,每个人碰撞出来的火花和力量就是创意。

Gensler设计的律师事务所内部

《现代物业》: 有时候开发商在开发项目和建楼的时候,总希望项目有卖点,或者建筑外观面标新立异,或者采用某种最新的设备,对于业主种种的设计要求,您如何来处理的?如果设计理念和业主产生冲突,怎么平衡?

洪杰廉: 我们做设计的第一件事就是聆听业主方面的需求,这个非常重要。因为不仅是他付钱,我们还是一个合作的关系。第二, Gensler很大,我们希望他请我们是因为我们的专业。我们办公空间细分了14个分类,为什么?因为很少有人会分类分得这么细,我们用专业的态度去做事,专业不是用嘴巴说的,所以我们肯定在每一个项目上的认真,以专业角度考量所有的问题,这个是我们的强项。所以他们需要一些很炫的建筑,但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业主方可能会有他的想法,但是我们希望能够用双向沟通的方式,既达到他想要的,也把我们的专业理念告诉他。

《现代物业》: 以前在固定的办公室租很大面积的办公室,现在因为远程办公和移动办公,有一些员工不固定在工位上,所以不用租那么大面积的空间,设计两百个工位能够满足六百个员工的办公需求。

洪杰廉: 没错,就是这样,移动办公是一个趋势了。我们可能在前期的时候做的一些调研能给决策层一个决定。因为他实际上不需要拿六个楼层,只要拿三个楼层就能够满足。因为工作的模式不需要专注型的工作模式。所以做设计的时候,其实有灵活性的区域,摆20个工位能容纳50个人。这不仅是民营企业,包括一些国企也有,比如说一个老总在北上广每一个地方有一个办公室,他觉得很浪费,那现在我们合作了之后,他了解到这个情况,慢慢地有一些改变。

《现代物业》: 在中国会听到很多情况,建筑建好之后,直接将管理外包给物业管理公司,当物业管理公司接管后,发现维护很难进行,因为前期他完全没有考虑到后期管理。物业管理公司和运营管理者,怎么样参与到我们的项目规划中?

洪杰廉: 我们现在开会的这个楼——世纪财富中心,也是我们公司北京办公室所在的楼,当时我们第一年承租进来的时候,它是一个甲级写字楼。当时物业管理是开发商本身,他的水平还不错。从运营管理方面来说是有点国际的感觉,但是几年之后,他的策略改变了,开始分租和分层销售,这个物业整个就变了。物业人员的培训是一大块,是中国写字楼的进步,因为你不能总在设计上面拔高高度,却让管理停留在低水平阶段,这个形势非常严重。他们也需要培训,级别也需要拉高,大家才能一块做事。像你说的,突然间团队就换了,B团队从来不了解A团队的理念。进来之后,用他的经营模式去管理。包括我们现在碰到的,这个楼是金奖认证,结果我们的物业公司允许业主在里面抽烟,那么突然间租户会觉得付这个租金不值得。因此物业管理肯定要耕耘得更深一点,把水平拉起来,才能够对中国写字楼的提升有更大的帮助。

《现代物业》: 这是非常好的观点。上海外滩有很多的老建筑,一些老建筑每年都会收到当时规划设计公司发来的邮件,告知这栋楼的维护注意事项,需要注意的隐患,这些比较优秀的设计理念,对建筑全生命的追踪,应该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学习的。

洪杰廉: 对!因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对古迹的保护我觉得还是不够,对现代建筑也是这几年才慢慢意识到的。我们在纽约的时候,他们对古建筑的定义是30年,30年列入保护后,就有一个委员会做评估,设计师对建筑改造的所有相关的东西,包括窗户更换玻璃,都要经过委员会的评估。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借鉴的地方太多,肯定从大的城市开始,有一些能够做到位的,我想上海做了很多,因为上海有很多古老的建筑,这些是重点保护的,包括一些民居,有一些优秀建筑文化应该受到重视,这必须是国家级别的认知,因为建筑是长远的,是历史,是人类的脚印,希望后代都能够享受到建筑的价值。

(原载于《现代物业·设施管理》2015年第2-3期)

  • 收藏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媒体专栏 申请+

现代物业杂志

《现代物业》杂志是全球物业管理、设施管理中文独立传媒,中国物业管理、设施管理领域的专业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