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物业之家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评论 > 正文

物业管理专业办学反思

2016-07-19 14:39 来源:鲁捷 人评论

A-A+

近日拜读《现代物业》2014年10月刊有关物业管理专业办学现状的调查报告《就业易,招生难——物业管理亟待改善的现状》,作为一位曾经从事物业管理专业教学管理工作10余年的教师,感想多多,反思之中提笔成文,与教育同仁分享这10余年的办学经验。

关注行业发展需要,专注于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

这是办好物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要紧抓不放。物业管理专业的办学服务对象主要是物业管理行业。从宏观角度看,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地方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不同等原因,物业管理行业就全国而言发展水平不尽一致。因此,物业管理专业的办学理念不能强求各地各校统一,尤其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除核心课程以外,更不能强求一致。

从笔者的角度看,教育部的专业目录没有详细的专业课程设置内容,这是天赐良机。因为这给了我们物业管理专业较其他专业更为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为我们在专业建设上更好地实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办学目标提供了充分创新的自由天地!我们不要寄希望于那些既不了解物业管理行业又不熟知专业办学的所谓“专家”能为全国的物业管理专业打造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程设置方案,那不是为物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插上的腾飞翅膀,而是脚链枷锁。

笔者曾供职的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从2001年开办物业管理专业以来,伴随着辽宁省尤其是沈阳地区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培养模式、教学方案、课程设置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不断调整以适应行业发展要求、企业用人标准和企业管理实际。在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我们的培养模式经历了学期小实习模式、“2+1”模式、“2121”模式、“2+1”调整模式等几个发展阶段,而这一变化过程中,始终围绕企业的要求和学生的利益。如最初的学期小实习模式,即自第二学期起每学期安排2~3周的课程实习或专业实习,第六学期安排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但从实践看,企业、学生对此反映不佳,原因主要是实习周期短,给企业增加的是负担,企业并没有从这些实习生中取得人力资源的收益;而学生认为实习时间短,很难深入学习到什么。于是,我们将其改为“2+1”模式,并在实践中发展,这最后一学年的实习,尽管能够解决顶岗实习,企业欢迎、学生确有所得;但这种实习的管理工作却容易出现漏洞,学校和企业都要为此承担很多的风险。于是再改,“2121”模式应运而生,但企业又提出每年的10~11月份是入住的高峰期,人员需求大,我们又和企业在共同研究中对推出“2+1”调整模式进行调整。

在教学方案的课程结构安排上,通过教学实践以及与企业合作开展的教改课题研究,我们推出了“平台+模块”的基本模式框架:将课程按文化素质课、专业核心课、职业岗位课和特色发展课平台等分层构建“四级平台”;在职业岗位课平台,设计了房屋管理岗位、办公内勤岗位、客服接待岗位三个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选择其中某个岗位模块,强化培养“一专”。此模式注重以职业岗位(群)能力培养为主,特别强调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所需的各种关键能力的发展与培养,非常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性的高技能人才,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群的广泛适应性。

课程设置上,我们将公关礼仪、建筑识图与构造、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法规、物业管理公共关系实务、房屋维修与管理、物业营销、物业管理国际标准、物业管理应用写作、物业管理案例分析等作为核心课程,在历次改革调整中都予以保留,以保证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保证办学目标、专业目标的实习。职业岗位课平台所设计的房屋管理岗位、办公内勤岗位、客服接待岗位三个模块课程根据实际岗位的需要开设,如办公内勤岗位模块就根据实际需要开设了秘书实务与办公室事务、办公设备操作与管理、档案管理等课程。

关注专业建设的内功,专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

专业目标要关注行业发展需要,专注于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其核心基础就是师资队伍建设。物业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因而,其师资队伍中几乎没有专业出身的教师。如何带领这样一支队伍做好专业建设,其首要工作就是解决师资队伍的专业化问题。而解决师资队伍专业化,其核心就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在教师队伍中总会有一部分教师,不是站在专业建设发展的高度思考问题,他们始终关心的是个人所学专业;他们从不思考如何将自己所学专业与目前所从事的物业管理专业的结合,只愿墨守成规、死抱教条;他们从不关心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动态,教学中自顾自讲,漠不关心学生的感受。这给物业管理专业建设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所学针对性差,难以适应企业用人标准,因而对自己所在专业评价不高,同时也是造成招生难的原因之一。

师资队伍建设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因师设课”。所谓“因师设课”,即根据老师的专业特点设置课程。之所以将这一问题放在师资队伍建设,而不是放在课程设置当中,是因为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观念和责任心。笔者曾经看到一所学校的专业教学实施计划,其课程设置中竟然开设合同法、经济学、金融学等课程。不能说这些课程与物业管理没有关联。物业管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涉及学科很多,但是课程设置应讲求“近因原则”,即在有限的学习期限里,应考虑课程知识与专业需要的关联性,应开设的是那些与专业知识关联密切的课程。但由于物业管理专业的师资来源没有学过物业管理的,如何避免“因师设课”确有难度,因此,应做好教师的工作,要适应专业改行的现实需要。这里有个长痛与短痛的关系,作为教师,是要选择改专业上新课的短痛(一般来讲,一个合格的教师经过两轮教学就能够适应新课的教学要求),还是选择所培养的学生适应不了行业企业需要,从而导致专业发展举步维艰的长痛。稍加思考就会清楚:难道物业管理专业招生难与我们的课程设置毫无关联吗?就业易,是在于我们办学对路,还是在于行业发展上升空间巨大所带来的利好?其实,《报告》一文中关于课程设置的呼声中能没有专业管理者为“因师设课”难以打破僵局的苦衷吗?

还有部分教师对物业管理行业陌生,也是师资队伍建设要抓的关键问题之一。笔者曾经听企业介绍过聘请物业管理专业教师为其开展培训的案例:该博士学历(这是当初企业看中的)教师为企业培训物权法,两个小时从法理讲到物权法的立法过程,自始至终没有提及与物业管理的关系,在互动环节甚至认为只要业主对物业管理不满意就可以拒交物业费。这让受训人员大跌眼镜。其实,像这样对物业管理专业知识陌生的现象并不罕见,笔者与许多物业管理法规教师在交流中发现使用教材陈旧、不知法规更新的情况比比皆是。这都说明在教师队伍中不注重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学习、不注重知识更新、不注重借学生实习深入一线了解实际的情况普遍存在。

因而,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既要注重物业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物业管理专业能力乃至相关岗位能力(不单是管理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岗位综合能力)的提升。谁能相信一个不具备物业管理岗位胜任能力的教师,能带出具备物业管理岗位胜任能力的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发挥校企合作基地的作用,实施教师顶岗实践。具体的安排方式可采取教师在学期内每半个学期轮流顶岗。通过顶岗实习,教师可有意识地了解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态,在实践中印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师还能用在实习中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让思想冲破牢笼,不要等与靠

从《报告》一文后“部分教师和在校党政领导的公开建议”中,笔者看到了许多殷切的希望:国家教育部门加强对本专业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国家要重视物业管理专业并加大扶持、出台深度校企合作政策,国家要提升物业管理专业办学层次并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培训,教育部开通考取物业管理资格证书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对物业管理重要性及从业去向宣传,社会团体搭建物业管理专业竞赛平台等;希望企业支持办学、企业要积极配合顶岗实习、企业人员流动大留不住人、企业用工制度从根本上考虑学生实际等。这的确折射出大家对物业管理专业建设发展的强烈关心。但深入思考,就会发现,我们的目光基本是投向了外部的客观环境,太缺少内部的自我审视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自我不强化,再好的外部环境,也很难带来发展变化。因而,前两部分,一是解决观念问题,二是解决队伍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得好,物业管理专业建设就会有大的发展。

对于大家的希望,笔者分成了三类。一是对国家层面的,我们不要去奢求,国家教育部怎么可能去对物业管理专业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和扶持呢?即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国家今后的发展规划之一,但是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物业管理行业是否符合现代服务业要求还需探讨。提升物业管理专业办学层次,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宏观政策角度说,机会是永远存在的,高职可以办本科,物业管理专业上不上本科,是各校办学发展的自我决策,从政府放权的角度,政府不会有更多的干预。另外,笔者个人的观点是,如果学生都去专升本,是否有违高职办学的初衷?!关于教育部开通考取物业管理资格证书,笔者的建议是学生就业主要面向所在省市,应与地方行业主管部门沟通,开展职业资格培训。自2009年停止“物业管理员”考试后,笔者经与辽宁行业主管部门沟通,在符合国家政策前提下,开发了全省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培训教材,面向全省物业管理行业开展从业人员培训,学生的职业资格问题自然解决了。

校企合作,其根本基础在于合作共赢。我们不能要求企业用工制度从根本上考虑学生实际,因为企业有其自身价值与发展目标,但其根本不是以解决学生实习及其他需求为主。从笔者从事物业管理专业教学与管理的经历看,企业都很关注校企合作,对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实习教学等会予以积极的支持。但是,双方的合作是否能够持续深入,仅靠企业一方的付出恐怕是难以实现的。学生在校学习是否具备了基本的岗位能力,也就是说学校的教育质量如果能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企业当然欢迎学生实习。试想,一共3周的实习,企业要培训2周,学生才能顶岗,企业能愿意安排实习生吗?在实习安排上,总是每个学期实习2周,企业如何去安排?企业因办理入住,希望学校的实习安排能够提前或后延1-2周,学校能不能够予以配合等,这些都会决定了校企双方合作的可持续性。笔者记得在成立专业初期,为了落实学生的实习,对企业领导、项目经理的子女补习、志愿填报等事宜笔者都积极帮助联系,还有为企业提供免费的培训,为企业年会提供节目演出、会务服务,直至现在为企业提供专业顾问咨询、教育培训等,才逐步建立起双方的合作关系。因此,能否共赢,是校企合作的根本基础。

专业建设,我们要以创新的意识,让思想冲破牢笼,不等不靠,依靠自身的力量,强化内功,使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需要,符合企业用人标准,胜任职业岗位要求,那么物业管理专业必定会有更为长足的发展。

今年的毕业季,笔者度过了从教28年以来最痛苦的暑假,因为从这个毕业季开始,我就告别了为之奋斗14年的物业管理专业。回首这14年,风雨坎坷中走过的不只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适于拼搏事业的美好年华,更见证了一个专业的成长历程。爱之心切,言语中如有不够委婉处见谅。笔耕至此,心中生发羡慕,羡慕仍在从事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的同仁们,能够在自己所深爱的专业领域耕耘收获。默默地祈祷,在各位同仁努力下,中国的物业管理专业能够蓬勃发展!

(原载于《现代物业•新业主》2014年第12期/总第310期)

  • 收藏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媒体专栏 申请+

现代物业杂志

《现代物业》杂志是全球物业管理、设施管理中文独立传媒,中国物业管理、设施管理领域的专业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