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物业之家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评论 > 正文

围·城:君子垌客家围屋的保护与开发

2016-08-04 17:30 来源:成忻 人评论

A-A+

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出去容易,进来难。

在我国漫长的文明史中,有一支族群非常特别,他们因战乱离开中原故土,举家长途迁徙至南方,安定下来之后聚族而居。人们叫他们“客家人”。同宗同姓的客家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为了整个家族的安全,抵御战乱和抢劫,建造起带有防御功能的封闭式的家族庭院。随着一代代客家人的繁衍,家族变大了,庭院也变大了,渐渐变为了城池。客家围屋已经成为客家文化的一种象征。

百年君子垌

贵港市,南宁市以东174公里,在1988年行政区域级别变更之前,贵港在历史上一直称贵县。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广东的客家人迁入广西,一支迁徙到贵县,散居于木格、木梓、桥圩、湛江、东津、大圩等地。

居住在贵港木格镇君子垌的客家人有黎、叶、邓等二十五个姓氏。“垌”是方言地名的代称。因崇文重教,广设学堂,人才辈出,有儒家君子风范,此处得名“君子垌”,新中国成立后,行政村名为“云垌村”。

黎家是君子垌的大家族,距今已经繁衍了26代。黎家最早的家族围屋,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清宣统年间,黎赓扬中榜及第,地方官府拨出专款,在黎赓扬所在围屋的月牙池塘前筑建两条四丈高的桅杆,以资表彰。古代官吏过此桅杆,文官须下轿,武官须下马,以示敬意。从此,黎氏围屋得名“桅杆城”。

“桅杆城”是黎家根基,老祠堂遵循中原“三间三进”的高规制,这是家族门庭兴旺的象征。君子垌地区黎家的其他围屋都是从这里发源,子孙繁衍从大家庭中分离出去,建造了其他的围屋。如今黎家共有7座城,总占地面积约有五、六十亩。

在建筑形态上“桅杆城”是长形的四方城,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经过三个阶段的扩建形成目前的规模,按建造时期可分为旧城与新城两部分,新旧城间有一城门相连。“桅杆城”核心布局是以宗祠为中轴,不断向两边对称延展;祠堂门外设大禾坪,禾坪前是大宅门楼,大宅门楼前设甬巷石道,再往外是大城墙,城墙前为月牙池塘。如此复制,连通廊道,形成现在的样子。因这座城从正面来看特别长,从城门向两侧延伸百米左右,后人将新旧两城合称“长城”。其所在的村生产队称为“长城生产队”。

桅杆城内景

桅杆城敌楼

黎振堂,云垌村长城生产队队长,黎氏宗亲会副会长,在他的带领下,《现代物业》记者实地走访“桅杆城”,了解这座历史文化建筑的前世今生。

从外形看上去,“桅杆城”并不是印象中如福建客家土楼那样外墙高大、几何形状规整的建筑样式,视觉上显得更松散和随意。但客家围屋防御功能第一的特征仍然明显,月牙池塘、大城墙、炮楼、枪眼、狗洞、外城门、拖笼门等工事设施,以及祠堂的基本设置,依然能与印象中的客家土楼相互对应。

月牙池塘

“桅杆城”城墙高1.5米至9米不等,最宽处0.6米。墙体用混合三合土建筑工艺夯筑。三合土是用黄泥加进石灰,再掺砂糖、鹅卵石、碎砖块、糯米、红酒、红糖、蛋清等原料,按特定比例调制而成,拌料经垒砌并夯实后形成墙体,黎氏宗亲会提供给《现代物业》的资料显示,其抗压抗拉强度超过一百标号现代水泥混凝土城墙。

桅杆城正门

城里的各家房屋除部分是夯土建成,大部分由青砖砌成。“你看看这些青砖墙的砌法,是用石灰、糯米、桐油等进行夯实,比现代的水泥还要结实牢固,工艺非常好,两百多年了不用做维护,你不去动它,它很牢固的”,黎振堂说,“你看看屋檐底下墙面上的画,两百多年了颜色都是没有变的,以前我们也没有打理过,风吹日晒颜色还是保留得很好。”外墙上,人物、鸟兽、花卉等图案随处可见。

建筑装饰局部

据传,1952年曾有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约八千名官兵执行剿匪任务时在君子垌客家围屋住了一年,士兵们将“桅杆城”中二层楼结构的大客厅设置为“俱乐部”,如今还能依稀见到写有“俱乐部”三个字的门匾。

土改时期,政府将城中的部分房屋分配给外姓的贫下中农,有几户是1950年代末修建武思江水利工程时从库区淮南搬迁过来的李姓人家。这些新居民没有经济能力维护房屋,甚至为了筹钱而将房顶的瓦片拆下来卖掉,致使一部分房屋受损破败,而如今房主人已不在城里居住。

到了文革时期,所有城座用条型麻石铺成的石阶均被石块替换。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子孙梁”等建筑构件被破坏殆尽。曾存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黎元洪致其“世侄”——留日学生黎太康书函的“太康书楼”,在文革中被火烧光。许多楼角被拆。2004年黎振堂主持重修,将“子孙梁”等修复,黎氏子孙又重新画上图画。

桅杆曾经有两条,围屋前左右各立一条,解放后就没有了,直到2008年黎振堂经手两百多元一条花钱重新购买了杉木桅杆,将它们立在原址。“我们准备再搞一个更高的,准备搞一个吉尼斯纪录。”黎振堂打趣道。

桅杆,图片:时空网论坛

在君子垌十九座客家围屋中,因黎家世代家境殷实,城池为青砖青瓦所建,家族维修及时,“桅杆城”成为迄今保持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其他围屋,例如土砖建造的木梓镇红朗村“同兴围”,几乎成了一座“空城”,无人打理,房屋遭受风雨浸蚀失修倒塌和人为破坏的情况更为严重。

木梓同兴围已经淹没在一片现代乡村建筑里了

黎振堂家12口人,现在就他一人留守祖宅,孩子们在贵港市区买了房子。大部分客家围屋目前都没有人居住,一来没有人气,二来不利于房屋的维护和保养——无人居住时房屋易遭受白蚁侵袭,风化作用也会更加明显,如遭受天灾倒塌,也无人整治。

宗亲会的努力

黎兆东,黎氏宗亲会会长。2007年,他在电视媒体上看到有关客家围屋保护的新闻,出于对氏族文化的情感,从此投入到宣传和保护“桅杆城”及君子垌客家围屋的工作中去。

按照传统,围屋的修整、维护、改扩建等等都是家族内部的事情,祠堂、祖坟等部分都是靠子孙自愿捐资来共同维修。实施保护和开发“桅杆城”需要一个组织进行牵头,于是在黎兆东的推动下,“君子垌黎氏宗亲会”于2007年10月成立,宗亲会总体思路是:“以客家围屋资源为纽带,以宣传造势为手段,达到争取各方支持促建设为目的”。黎振堂说,宗亲会一方面想搞客家围屋的保护、开发,另一方面是为黎氏家族团结起来共同为家族做些事情。

在缺乏大笔维护和推广资金的情况下如何使城池得到应有的保护并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黎兆东想到了争取政府认可和低成本网络营销这两条路子。

2007年7月开始,黎兆东作为主策划人之一陆续建立了“君子垌客家围屋群”博客,并在全国各大客家民俗摄影旅游论坛大量发帖宣传。在宗亲会内,组织开展修缮围屋、修复牌匾、桅杆、搜集人文资料等工作;另一方面争取企业家的帮助和宗亲捐款外的无私出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黎兆东十分重视官方主流媒体报道的作用,主动联系地方电视台、党报、党政部门网站进行采访报道,并说服媒体让采访主要遵循宗亲会的宣传思路。他希望能将“广西最大的客家围屋群”这一品牌建立起来。

从银行退休的黎有华也是君子垌客家围屋群宣传的主要策划人之一。他介绍说,宗亲会成立之时,因广东省及广东梅州有影视、电视剧要来君子垌拍摄,于是宗亲会也想到请专业人士拍摄当地的客家文化和围屋宣传片,脚本由宗亲会提供。

“平常有人来我就给他们先看视频。历史资料及名称来源等由我们自己整理,形成可行性报告,外人是搞不出来的”,黎有华一边看着视频一边说,“这个是请国家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晓光题字,请领导人题字,以后对外更有话可说有文章可做。”

通过三年多的宣传,君子垌客家围屋群的名气逐渐增大,吸引了全国的“驴友”、“摄友”前来采风,吸引了第23、24两届“世客会”(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宣传片来此取景拍摄,也吸引了来自台湾的客家文化研究人员参观考察。

名声已经出去了,然而黎兆东希望看到的局面一直没有出现。

有关“文物”的纠结

在“桅杆城”,黎振堂对《现代物业》记者说:“你看这个新修的房子用的是红砖,以前没有讲到也没意识到文物保护,也才是这几年才意识到,要早知道就不让他们用红砖,必须要用青砖,才能协调一致。”

黎振堂在红砖楼前

黎氏对自己祖宅保护的寄望,是政府能够将“桅杆城”列为文物,这样就可以得到政府的直接拨款,用于修缮已经破损的房屋,按“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建筑物应有的风貌。

大约2008年8月,黎兆东等人向贵港市文化局博物馆申请将君子垌客家围屋群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正逢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市博物馆带人多次到现场查勘、测量,主管领导也多次过问,最终确定将君子垌19座客家围屋列入研究范围,并先确定包括“桅杆城”在内的几座城为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对象。此后,2008年底,贵港市扶贫办、市交通局拨款对进入围屋群的道路进行初步修缮。

2009年,贵港民盟市委在《关于保护与开发君子垌客家围屋群的建议》中提出:“尽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防止新的破坏。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应把其列入市级保护单位,然后抓紧申报省级保护单位。”6月2日,贵港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调研后要求立项申报,木格镇书记、镇长表示要积极争取,并由一名副镇长负责项目申报。

2010年4月,贵港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将扶持客家围屋群维护的3万元资金下拨到港南区,黎氏宗亲会家乡理事组组织乡亲对宗祠左边炮楼进行盖顶工程。4月9日,第三次文物普查自治区工作队赴君子垌进行核查。

2011年12月21日,贵港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公布贵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在贵港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中,第11项载明“名称:君子垌客家围屋群;分类号:F4;时代: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地点:木格镇云垌村君子垌;保护范围:单座围(城)原建筑基础或外墙左、右、后各外延5米,前至明月池外岸边范围内;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基线外延15米。”

在启动计划4年之后,对于“桅杆城”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黎有华对“保护范围”一项并不满意。他认为政府文件里简单地划5米或者15米的范围,根本保护不了整个城池,“我们原来有果园,保护不到,我们池塘的水源保护不了,我们祠堂后面大片的‘风水林’,也就是生态林、防护林也保护不了。”

黎有华介绍,客家围屋一般都是“依山傍水”而建,古人建造时就想到围屋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体规划非常周密。比如祠堂后面有两座山,在离围屋最少50米之外范围,先人种了几千平方米防护林,原则上不准动,用来保护围屋。祠堂、围屋的标高比山岗低许多,考虑水土保持,种有樟木等风水木,不让泥石流冲毁祠堂、围屋。但现在,防护林已经遭到破坏,基本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再比如,水塘以前有常流水,山岗上的水流下来经过几个水塘进行循环沉淀净化,再流至“桅杆城”的“月牙池塘”,此时水体中已经没有了泥沙。月牙池塘的基本功能是蓄水,可以形成防御工事的一部分,也可以在发生火灾时救灾,形成一个完整的供水、防御和防灾的体系。

“所以老祖宗保留的这个系统很完整,包括排水系统也是很科学的,经过层层沉淀净化,才能保持清山绿水。再比如,‘达记城’有些石板桥,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延伸下去,让水沉淀净化,防止下流堵塞。之前有人改了水道,直接将水排到池塘里,现在都堵塞了,连农田水利水都堵了……政府文件很笼统,19座围城,地理位置都不同,(这样划分)不够科学。”黎有华说。

对此,贵港市文化局博物馆馆长冯桂淳向《现代物业》介绍,划定文物保护的范围是按照《文物保护法》及相关规定进行的,除划定界限外还要立标牌载明介绍性文字,供人们了解文物信息,同时按照规定建立档案文件。他表示,设立为文物保护单位后博物馆方面的工作并没有结束,后续还涉及到如停车场和公共厕所等开展文物参观的基本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导游的培训等,也是一项系统的工作。

钱和人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就广西客家文化产业开发一事曾评论到:对古村落及其文化的保护,不可缺少住在古村落中的原住居民。文化保护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进行大规模的开发,而在于如何让古村落的生活方式和谐地融入现代社会。以村民和政府为主导力量,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标准,以旅游为动力,对古村落进行有序、适度的开发,才能使古村落文化焕发生机。

50岁左右的黎奇文是木格镇云垌村云龙屯村民,住在客家围屋“同记城”,有三个孩子,大女儿已经出嫁,老二靠助学贷款读大学。黎奇文平日以跑小运输车为生,拉游客往返于木格镇和“桅杆城”之间,车费3元/人次。在外打工将近二十年后,他回到家乡自己营生,赶圩(集市)日时搭一下客,圩日之外闲日没有生意就种种田,收成也主要是自己家的口粮,不赚钱。

云垌村全村有三千多人,现在住村里的大概只有一、两百人,大部分家庭的子女都外出打工或做生意,留下老人在家,在外打工每年能有三、四万元收入。留守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耕田种地,每年平均收入两、三千元,但劳动力不够用,种不了的田地就放任荒芜了,有些租给外来的承包人种甘蔗,一年一亩收入1,400元。

虽有扶贫办和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下拨的资金,但这些钱对于搞活“桅杆城”甚至整个君子垌客家围屋群来说是杯水车薪,仅修缮“桅杆城”一处的资金缺口预计有几十万元。

2010年,“贵港市君子垌民俗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五年规划”被提出。这是一份将君子垌建设为“民俗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整体规划方案,主打客家牌,以君子垌客家围屋群、木格白玉蔗、木格草席这“木格三宝”为主要产品,形成游客家围屋、观白玉蔗海、吃塘鱼土鸡、摘山野瓜果、织客家草席、感受客家风情的特色乡村旅游景区。此规划中提出将“桅杆城”建为“贵港客家博物馆”,集中展示贵港客家特色的民俗用品、历史文物、文史资料以及舂米、织草席、石磨、旧农具等民俗器具。实际上,“桅杆城”可以看作整个君子垌开发建设的试点。黎氏宗亲会为此已经进行了前期资料查找、现场勘测等工作,并已绘制好整体规划图,拟订了规划初稿。

黎振堂在“桅杆城”旁边不远处有一块地,他说在规划中计划将其开发成停车场,再建一个饭店和旅馆。如果继续有钱批下来,他还有另外十亩地准备建设水上乐园和游泳池,作为整体开发中休闲娱乐的场所。

“桅杆城”附近河道进行改造后可以用来做漂流游乐项目。“已经在申请,听说现在有人可以拿到30万元来做这个工程,但钱还没有拿到手。”黎振堂说,“我们宗亲会也没剩多少钱,大家是自愿捐款、集资,为了公益事业而已,捐几千元的有,几百、一两百、几十元的都有,你愿意捐多少就是多少,主要用在我们黎氏的祭祖、扫墓、修墓、维修祠堂,大家一起出钱出力。”

黎家人手里还能够拿来进行投资的,除了围屋本身(按冯桂淳的说法,围屋已经是文物,按规定不能进行投资行为)基本上只有土地这一种资产了。黎振堂的想法是,如果土地按人口数进行入股,收益时就能按比例分红。配套建设的停车场和房子能不能作为共同投资还说不一定,如果有私人愿意出钱投资他就来做,谁投资谁收益。他家自己建的小楼房有20个房间左右,条件不错,可以做现成的旅社和农家乐,假设按每个房间每天80元计算,一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黎兆东说,也曾有房地产开发商看中君子垌的发展前景,希望能以保护古村落的名义介入,条件是要对周边土地进行开发,但那些土地均为农田无法开发,事情就此作罢。他总结君子垌项目的现状是:大部分围屋处于未开发状态,无官方管理,处于各管各的状态;松散农户谈不上经营能力;现在保管比较好的是黎氏7座城,产权还在黎氏手上,原住户大多外出工作,对开发保护比较热心。另约9座原为邓氏家族拥有,土改后全部分给他姓人,围屋损坏较多,热心度比黎氏低;政府本身无资金但支持开发招商,围屋知名度有待扩大以吸引企业;但估计企业对围屋分散、投资大、回收周期长、见效慢等有顾虑。

寻求平衡的最佳方案

2009年5月,贵港市旅游局发布了君子垌围屋群旅游开发招商公告。贵港市旅游局市场科科长胡年勇告诉《现代物业》,招商引资方面的工作是市政府具体主持的。黎氏称,政府方面对“五年规划”和招商引资事宜最近的答复是正在论证过程中。

贵港市旅游局网站上公布的一份《全市旅游调研专题报告》中写到:“从以往情况看,很多投资商都看好贵港旅游资源,抱着发发旅游财的想法来到贵港,但看到贵港各个景区都是这种条件,开发一个项目先要垫上修路修桥的成本,不得不放弃,钱移别处。”

2010年1月,贵港市副市长蒋和生倡议、十多位民主党派人士附议的《关于保护与开发君子垌的提案》提交广西政协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大会。

蒋和生向《现代物业》介绍,提案提交以后,最直接的反应是得到了市民委的修缮拨款,后续工作还要再想办法。2010年年中,政府邀请了一家本地开发公司和在深圳做过类似案例的策划公司共同策划,希望建立以农业和服务业为主要产业的客家围屋生态旅游园区,在建设新农村的基本思路下,整体规划包括综合农业开发(主要项目)、休闲山庄、度假区、高尔夫等配套项目,围屋产权不发生变更,原住民则可以作为园区的工作人员,获得新的就业机会。土地承租意向已经达成,总投资规模在十亿元以上。

在此规划中,开发公司需要首先投入保护工作,修缮破损的房屋、保持森林覆盖率。古建筑保护的技术已不再是问题,由上海交大开发的一项专业黏着技术可以使围屋的青砖在保持外观的同时相互牢固黏着,达到在不破坏外观的条件下加固墙体的效果。围屋的房间经过修缮后可以对外接待游人住宿,费用由开发公司收取后和房屋主人一同分配。蒋和生认为,村民以土地入股开发并不是好方法,一旦入股,如果公司营运不好,自己就有可能失去土地,最好的方式是出租土地,收取租金的同时为开发公司提供劳务,保持土地的生产能力。

蒋和生说,政府方面继续投入资金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因为古建筑的保护需要专门的技术和人才,例如贵港市区老城历史建筑风化修复,每平方米成本在4万元左右,政府无力承担。因此,总体上来看,历史建筑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依然会坚持引入企业的基本政策导向。但开发公司的想法是,先能够从围屋之外的其他旅游项目上产生收益,再用收益保护围屋。受2010年以来国内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开发公司也渐渐放慢了在此项目上的投入。

2010年10月,贵港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就此开发意向进行专题讨论,有委员提出,大规模的开发可能会给已将客家围屋群划入的森林生态保护区带来长期的不利影响,造成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损失。

冯桂淳从文物保护的政策角度强调,旅游开发一定不能造成文物继续遭受破坏,而文物的修缮也必须遵循国家规定,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下进行维修,不能肆意改扩建,维修工程也必须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即便是对既有房屋改造使之具备旅游接待的功能,其内部装修和设施添置也必须经过文物保护专业机构的认可。

从与蒋和生的对话中可以得出,君子垌客家围屋群旅游资源开发无法继续快速推进下去有两个核心原因——一是生态环境和城池房屋必须得到保护不可以继续遭受破坏;二是围屋自身的修复耗资巨大,政府无法投入,宗亲会更无财力,而有能力投入资金的企业却希望尽早产生盈利。

在历史和现代、生态与生产、原住民与外来者、政府和开发公司之间,想要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可能还要走上一段路程。新生代的客家子孙开始外出寻求更好的生活,向往客家文化的游客却要继续等待旅游产业的开启,而围屋,正在一天天的等待中渐渐“老去”。

(本文共同作者:王正,原载于《现代物业·新业主》杂志2012年第2-3期)

  • 收藏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媒体专栏 申请+

现代物业杂志

《现代物业》杂志是全球物业管理、设施管理中文独立传媒,中国物业管理、设施管理领域的专业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