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产和知识创造
任何人都不会怀疑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资产管理不仅仅是维持管理、资产的信赖度提高、是正处置,而且还包括了投资计划、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等的横跨式的探究。
但是,在组织中,在最高管理部门有讨论组织本身的经营方针的情况,一方面,在现场,尝试了多种努力来实践资产维持管理的工程性活动也在进行。到底,在此有没有取得充分的沟通呢?
“管理资产”的意思和“资产管理”并不相同。资产管理并不是光靠现场的维持管理技术可以支撑下去的。必须作为系统化的组织管理而展开。什么是系统化的组织管理呢?系统化的组织管理就是处理组织经营方针的企业最高管理部门,以及在现场以工程为中心在实践的各个资产维持管理作业在同一个组织方针下,朝着同一方向前进的姿态。
资产管理的国际标准化
正因为有如此的背景在,有关资产管理的ISO国际标准的促成工作在不断地被推进。这个开始的契机是在2009年8月,在英国的标准协会(BSI)提案下,之后有准备集会以及5次工作组集会,在2014年1月10日,ISO正式公布了。这个工作组集会由29个参加国以及8个旁听国构成,一起完成了ISO的55000系列的草案。
在这个委员会内,发挥着主导作用的是作为议长国也是提案国的英国,以及自诩在资产管理方面是先进国家的澳大利亚。
资产管理的ISO国际标准的目的在于,介绍、说明、定义有关资产管理系统的标准。ISO55000是资产管理的概要说明、原则说明、用语说明;ISO55001是记载有要求事项的文书资料;ISO55002是为了满足要求事项的方针。在ISO中,虽然有单纯展示方针的内容,但是作为资产管理体系的ISO是必须满足要求事项的。也就是说,成为了认证对象后,会被当作和ISO的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一样处理。所有类型和规模的组织都有ISO55000系列,包括设施在内的所有资产都是其对象。
国际标准的适应范围
有人疑问,像提供公共服务的城市基础设施这样的资产与一般企业所有的资产,在价值评价、生命周期的评价的想法方面是否不同。有关其状态推定的可否,城市基础设施和机械也截然不同。也有像软件那样的资产,或者企业的传统,还有如同名声那样的无形资产吧。但是,一旦文件开始起草,无论如何都会一边思考着物质资产一边编写文书,这样文书的内容都会以物质资产为中心。再次,这个国际标准虽然特别使其适用于物质资产的管理,但同时也添加了注意条款使其也同样能适用于其他的资产形式。与此同时,本次ISO的模棱两可以及解释的范围就随之诞生了。
并且,在初期阶段,也有议题讨论如何将资产管理与设施管理做区别化。那时,我们也处于并不知道设施管理的国际标准应该向哪个方向前进,为了互相不干扰而制订标准,基于非常模棱两可的双方意见下开始了工作进程。正因为有这样的议论,所以有关于主要用语的定义变得非常一般化。
ISO标准有“What”没有“How”
管理体系虽然被定义为,“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确立方针、目标、步骤的组织中相互关联的一些要素”,但ISO中也有一些已经确定的内容。拥有组织的方针和战略,确立目标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制定了计划,然后实施计划并且时常改善计划。而在此重点就是有“What”,而没有“How”。对于组织来说,核心的资产到底是什么呢?支撑这一核心的资产到底有怎么样的东西呢?ISO的管理体系指出:上述内容可以由各个组织来决定,这个想法决定的过程非常重要。
在资产管理体系的适用范围内的资产被称为资产组合。然后,资产管理体系就是作为合理地管理资产组合的体系。通过这个系统在组织内运转,就可以有效率且有效果地实践资产管理,也有了可以组织管理的关联性。并且,从管理组织开始,组织在存在着几个与资产管理相关的活动,通过确立成为ISO对象的管理体系,资产组合也可以合理地进行管理。
资产管理体系可以理解为,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合理地运作资产管理的组织内的手段,或者说是工具。
现在已经有了ISO的31000这一风险管理的国际标准。这不仅仅是政府的方针,参照它也可以举例说明其过程。在这里,重点就是通过资产的发展过程来认识风险,探讨其影响程度的排行榜,明确为了达成组织机构的目的说明是最重要的资产。然后把对策反映到资产管理的计划中去。之后,在各种情况之下,都能考虑到风险的变化。
对日本而言,获取认证全靠努力
在日本组织中,最值得骄傲的恐怕就是现场活动部门。可以说是拥有非常优秀的现场管理以及维持管理的技术,运行着下了一番功夫的维持管理。拥有计划对策,灵活的运用,优秀的性能评价,在现场运营的活动是日本的得意之处。但是,制订方针,制订目标,筹备计划,把现场的结果反馈到企业经营的高级管理层上,试图持续地改善经营方针,这一方面并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管理体系。规范地实施这一过程,如果没有很好地展现自信,对于参与资产管理的商业计划来说,也是很有难度的吧。
在日本组织中,多多少少的在实施这样的内容,如果在说明的方式上动脑筋、下功夫,取得这个ISO的认证也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吧。
对ISO管理体系的理解
但是,有关ISO质量管理以及环境方面的管理体系,日本有格外多的不尽如人意也是事实。比如,把取得ISO认证本身作为目的,没有削减成本,没有发挥实际的作用,需要大量的不必要的证据等,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在同出席ISO工作组的其他国家的代表说明了日本的情况后,也有抱有同样烦恼的国家,同样,也有一部分代表表示日本出现这样的不满意,根本上是因为日本没有充分理解资产管理系统。并且,这一部分代表也表示,不满来自于对ISO本来目的的误解,是否忘记了本来的目的——可持续的改善这一内容。
那么,正确理解的ISO管理体系又是怎么样的呢?直截了当地说,就是根据要求事项在组织结构内构建管理体系这一事实。换一种粗暴一点的说法则是,如果构建了管理体系,运用这一体系的结果,在开始可能只能取得50分、60分这样的分数,但是随着组织架构的持续改善,可以接近100分。这就是所谓的ISO管理体系的目的。
听取了好几家企业的意见之后发现,如果是来自企业内部想要改善组织管理的自发需求,这样适用ISO的组织,对ISO有较高评价的案例比较多。相反,如果是来自企业外部要求,或者是因为周边其他的公司在做而随波逐流的企业,即使取得了管理体系的认证,也有不少表达了其不尽如人意之处。针对ISO本身目的理解不正确导致不满意产生的情况比较多,如果与这些不满意之处较多的企业相处,那么就会陷入认证商业本身失去社会信赖度这一恶性循环。
ISO认证的效果
如果是想要改善资产管理体系,那么遵循ISO标准实施资产管理可能就够了,但是如果想要取得认证,作为组织结构就不得不谋求其他的效果。
说到城市基础设施资产,日本的情况就是,国家的驻外机构以及地方自治体拥有这些资产,虽然有必要改善资产管理系统,但是并不存在有关资产管理的商业竞争对手。对这些公共组织结构来说,取得认证的意义无非就是当合理的预算管理,或者是发生什么事故时向纳税人的说明责任。或者,当财政情况紧张之时,通过推荐ISO,使公共机构内的管理运转到半强制性,鉴定这个效果的同时,可能也优先分配预算的效果。
ISO认证最直接影响的应该就是,通过特许合约,承包城市基础建设的运营维持管理工作的企业,或者是追求BOT商业的企业或组织。必须主动、自发地把运营合适的资产管理的能力作为卖点。ISO认证就是那个作为第三方机构可以证明企业或者机构拥有这种能力的证明。然后,可以想象拥有ISO认证也是参加项目投标的必要条件。
资产管理的未来
如果今后城市基础设施的特许合约越来越多,那么发包方,比如自治体等应该如何管理这些合约也成了一个问题。通过灵活运用ISO的管理体系,就可以取得性价比评价的证据。亦可以使用在合约管理的工具上。
并且,关于资产管理的咨询业务在国内外的需求都在不断地高涨。在发展中国家这样的地方,如何测定资产的状态,然后把其根据ISO标准的形式输出去?这样涉及软件开发的咨询业务大显身手的市场也非常大。关于发展中国家,一边把日本的做法作为基础,一边向其提供客户服务。关于不动产的运用也可以说是相似的内容。并且,资产管理在培养人才方面,在运用ISO国际标准的基础之上,也变得异常重要。
虽然关于资产管理体系的ISO已经公布了,但是对日本的机构组织来说,并不是非常高的阻碍。资产管理的这一系列作为组织机构的战略,也正被拷问着是否有进一步的想法把其作为商业战略灵活地运用。
(泽井克纪/京都大学经营管理研究生院教授。日本设施管理协会JFMA特别供稿。翻译/贺小燕)
(原载于《现代物业·设施管理》201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