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末,“物业管理”这个概念被引进中国。当时普通家庭还住着单位的房改房,物业服务还仅限于高档的别墅区,很多人也并不知道“物业”为何物。
如今,商品房小区在城市遍地开花,而相应的物业管理水平却跟不上步子,不少业主缴纳着高额的管理费,购买的却是劣质服务。
今年4月,江苏一所高校——三江学院开办了全省第一个校企合作性质的“物业管理班”。该校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黄安永对澎湃新闻说,开办物管班的初衷,不仅是通过对从业人员的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更希望能对行业的“升级”起到推动作用。
校企合作,催生“物管班”
作为物管班的“班主任”,国内的物管水平提升,一直是黄安永的关注焦点。
契机是一次南下之行。1996年,黄安永到深圳参加一个房地产交流会。会议期间,一位老相识推荐他去一个附近的高档小区转转。
黄安永至今清楚地记得小区物管处主任见到他时说的一句话——“听说您是大学教授,那请您帮个忙。在我们小区找找有没有废纸和烟头,找到一件我给您10块钱,上不封顶。”
黄安永在小区里绕了一个多钟头,愣是没有一点垃圾。不仅如此,他还听到了优美的广播音乐,看到了美丽的绿化和高素质的业主。
人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这句书本上的理论语言,第一次给了黄永安直观的冲击力。出差回来,他写下了《现代房地产物业管理》一书。1997年,黄安永筹办了国内第一个物业管理研究所。
1998年,黄安永的物业管理所举行了一届“物业管理进修班”,南京紫竹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胜便是学生之一,那次的进修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意识到,未来的物业管理必须专业。
去年,张胜的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他找到曾经的老师黄安永,“能不能给我们的员工上上课。”虽说是新三板挂牌公司,但张胜的员工大多年龄偏大、缺少知识、专业性薄弱。
上课,倒不如开个班!张胜的诉求,正中了整日惺惺念念想着将案牍上的东西落地生根的黄安永的“软肋”。半年之后,江苏首个校企合作的“物业管理班”在三江学院开班招生了。
培养物管行业的产业工人与职业经理
物管班的首批22名学员,是从紫竹物业公司的业务骨干中层层筛选出来的。他们有着相似的优点:经验丰富、任劳任怨、通达人情事理。可缺点也一样:缺少专业知识、没有职业理念。
“我们的物业管理水平还停留在扫地修树,从业人员的职业理念也还停留在 打工赚钱 。”黄永安说,物业管理被引进国内三十多年了,一无学术体系,二无大学教育,实在可叹。“希望通过这个班的开办,对这个领域的空白做些弥补。”
物管班的课程涵盖了法律学、建筑学、土木工程学、物业管理学、消防电梯等知识。除了黄安永,学院还为这个班配备了6名教师。
“我最大的期望是学员走出这里后,脑袋里的物业概念不再止步于扫扫地、修修草。”黄安永说,现代物管概念囊括了房屋的硬件维护和小区的生活环境营造两大块,特别是房屋的硬件维护尤其重要,但现在国内在这方面只能说是刚起步。“频发的电梯咬人,就是很好的佐证。”
“工作多年后发现,自己不知道的太多了。像房屋构造、电梯维护、物权法等知识,很多都是盲区。”一位物管班的学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要跟上业主的需求,还真要不断学习。
黄安永说,“专业技能+职业理念”是物管班的核心卖点,他希望能培养一批物管行业的“产业工人”和“职业经理”。
市场急需专业理念的物业人才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物业管理专门人才缺口达100多万,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尤其稀少。虽然物业从业者数量庞大,但有专业资格的从业者只是寥寥。一些企业开出万元高薪招揽中高端人才,但签约率仍然低迷。
巨大的缺口需要填补,但国内尚无物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且也鲜有大学生愿意从事外界看来“又苦又累、挣钱不多”的物业服务工作。而对从业人员的再培训,是目前最可行、最便捷的方法。也是像张胜这样的企业老总最需要的。
“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房屋的硬件维护才是物业的核心。硬件维护做得好,房屋保值增值;做的不行,会导致房屋贬值。”张胜说,随着房屋配备实施不断增多和“高层时代”的来临,设施设备的管理才是物业服务的核心。他把员工送到这里来,就是来补这堂课的。
黄安永说,重建设、轻管理,一直是国内房地产开发的一大误区。“我去荷兰、瑞典参观,人家的电梯能用半个世纪,我们的呢?坚持十年就算长的了。差距不在产品质量,而在日常维护。”黄安永说。
张胜也对澎湃新闻说,专业强、懂技术、具有职业理念的物业人才,是市场急需的,而且未来这种需要还会越来越迫切。除了培养人才,张胜还有别的打算。“未来的物业,应该是囊括了养老、医疗、社区金融的商业平台,它和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这一切都要依赖专业性人才。
“如果这个班的效果好,我们会将这个模式加以推广。”黄安永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物管班是他们的一块“试验田”:培养人才是起点,而终点在于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