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时我非常热衷于将片中的企业直呼为“万海物业”(万科物业与中海物业之结合体,这两家企业曾引领着深圳乃至全国物业管理一个时代的发展),男一号企业老总就叫“周新平”(很明显,就是希望当时已经退出各自企业的李立新、陈之平能够周全发展)。这俩名称大家一听就都摇头,连连说这不行,这太有倾向性了。后来我只好用“瑞康物业”和“周行健”来代替了。
王荷则更喜欢为女一号和女二号取名,他说大家都别争了,女一号和女二号都是我的,她俩的形象早已经在我脑海中盘旋多时了。女一号就叫“甄琴”,真情付出嘛,就像一位能干的大姐姐;女二号就叫“艾馨儿”,非常有爱心,就像一位乖巧的小妹妹。
后来在剧本写作中,王荷果真在这两个人物身上花费了不少心血,她俩鲜活的形象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可惜的是,在片子实拍的时候,王荷已经带着老婆周游各地去了,没能亲眼看到我和叶导同样费尽心机找到的两位女演员的现场表演,只是在以后片子压缩成光碟时,他才终于看到了自己笔下用情甚深的两位美女!看后王荷跟我说,他非常喜欢片中的艾馨儿,这和他当时笔下设定的形象几乎一模一样!
何劲也参加了几次剧本创作讨论,最后我对他说,你没有时间参与剧本的具体写作,我给你另外一个艰巨的任务,你就负责片首和片尾两首主题曲的创作吧!词你自己去写,我已经顾不上了,曲你找人帮我们配。我想片首主题曲应主要体现物业管理一线员工的工作状态和精神追求,而片尾主题曲则要表达物业管理所要实现的美好境界和对业主安居生活所起的作用。至于找谁唱和在哪里录音,到时我们再定吧!
后来何劲果真不负所托,在我们夜以继日写剧本的时候,他已经写好了两首歌的歌词,并找到自己的好友程东帮着配上了音乐。
程东当时在盐田一家学校教音乐,与北京音乐界的一些人士素有来往,因此最后在他的引荐下,我们找到北京一家音乐制作公司录制了这两首主题曲。
北京这家音乐公司的老板是新加坡华人,当时刚到大陆来发展,因此我们以8万元的较低价格找到了歌星江涛与黑鸭子组合分别演唱片首主题曲《别问我为什么》以及片尾主题曲《祥和平安》。这两首歌曲在片子开拍前我已经拿到了样音,因此最后片子拍摄时,这两首主题曲时不时就回荡在片场镜头转换和剧组用餐的间歇时段,弄到最后大家都会哼上两句,疲惫不堪时有人还会拿片首主题曲中的一句“忙忙忙啊,真是忙!累累累啊,真是累”来互相打趣。
实际上相比较于成片的剧情内容,这两首主题曲在艺术表现力方面更有优势,也更能博得大家的喜爱。这也是日后业内外许多人在看到这部片子后的普遍感受。从这一点来看,何劲又在工作中帮了我一个大忙!
第二个画面是一个“特写镜头”,主角是导演叶亮。
剧本创作大纲形成后,我们几个主创人员按各人特长和兴趣进行了分工,有一人写一集的,也有两人共同写一集的,最后由我和王荷进行统稿。叶导在这个时候本可以先行撤退,但他还是坚持留在公寓陪我们一起写作,他说这样更有利于后期拍摄和制作。
一天深夜,我心无旁骛地在房间赶稿,猛然听到几声急切的敲门声。我打开房门一看,叶导正汲拉着一双人字拖,穿着一件大裤衩和白背心,满脸沮丧,一副惊慌失措的无助样子,还没等我开口,他就带着略微嘶哑的罕见哭腔告诉我:“我刚接到我姐的电话,说我爸已经已经……走了!”我赶紧拉他朝他住的房间走,边走边说,你赶快收拾行李,连夜离开这,明天一早就坐飞机去你姐家。
令人感慨的是,不久叶导就重新收拾好悲痛的心情,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了他平生第一部剧情长片的拍摄制作中。
这个过程比预计的要艰难和漫长很多!我俩从2004年5月中旬开始组建剧组,一直忙到这年的12月中旬举行这部片的首发仪式,之后叶导又主动请缨,亲自奔赴上海去推销这部片。
在这个过程中,叶导还经历了老婆怀孕和生女的喜悦人生。在片子紧张赶后期的那段忙碌日子,我特意抽空拉着叶导出去和他正怀有身孕的老婆小杨吃晚饭。席间我满怀愧疚的和小杨说了许多道歉的话,没想到小杨反倒安慰起我和叶导来,连说不要紧不要紧,她会照顾好自己和尚未出世的小宝宝的。
也就是在这次饭桌上,我还帮叶导完成了一件“大事”。兴许是当时我还沉浸在剧本创作的乐趣中吧(电教片中的人物除了女一号、女二号等少数几个人外,其余所有人的名字都是我整出来的),当我们闲聊到今后该给小宝宝取啥名字的时候,我顺嘴说了句,如果是女孩,不如就叫“叶杨”吧,好听好记还直抒胸臆,既表明这是你俩之间的爱情结晶,又可以理解成“杨柳枝头一片叶”,意境也不错。没想到后来叶导和小杨真的就添了一个千金,更没想到的是,叶导根本就没拿着小宝宝的生辰八字去找那些风水先生帮忙取个名,而是直接就采用了这个“叶杨”。
现在叶杨快要上小学三年级了吧!两年前她还在我和叶导共同合作的深圳房地产30年专题片中出演了一个小角色,那模样真是俊秀飘逸,那声音真是清脆活泼,那表现真是灵动自如!
第三个画面是一组轨道加摇臂拍摄的带有浓郁抒情风格的“中景移动镜头”,主角是王荷,配角是所有参与剧本创作的朋友及其家人。
王荷是几个编剧中剧集写得最多的人。我主要感兴趣公司层面的故事,因此写了第一集的项目招投标和第七集小区出现命案后剧中企业和业主打官司的故事,并协助王荷完成了最后一集业委会的故事,其余剧集大部分都是由王荷写的,最后剧本也是由我和王荷一起统稿完成的,因此我俩在公寓中一起待的时间最长,对剧本交流也是最多的。
王荷生活上有一个嗜好就是喝酒,可能是有些酒量,我很少见他喝吐,即使一高兴喝高了,他顶多说话有些不利索,再就是晃晃悠悠的坚持一个人打的回家睡觉,谁送都不让。所以每次这样之后,我总要和王荷夫人打个电话问他到家没,得到的回答往往总是这样的善解人意和温暖人心:别担心,刚回,脸也不洗,直接就躺倒啦!
王荷好像也在几篇文章中分别回忆过这一段日子我和他俩之间的经历。写作,尤其是像剧本创作这类玩意儿,其实是件蛮孤独和枯燥的事情,创作者除了和自己笔下的人物频频会面和交流外,其他人概不想见。因此在封闭创作的那段时间,我和王荷虽然门对门住着,一天也就晚餐时见一面。
印象中每到夕阳西下时,我俩都会相约出门,去到公寓后面的小镇子,找一家小餐馆,点上两三样小菜,我一瓶啤酒,王荷一支“小二”(小瓶装的北京红星二锅头。王荷很自觉,为了不耽误写剧本,每次就喝一小瓶,而我则不好酒,尤其白的更是不沾)。就这样边喝边聊,有时连主食都不吃,完后王荷会微带酒意,我则一脸通红的信步走到公寓前边的海湾,吹吹海风,聊聊剧本写作的新进展和新想法等。这是一天中我俩最悠闲惬意的时刻。吹完海风之后,我俩就又各自进屋埋头写作,往往都是通宵达旦,饿了就吃方便面。对彼时状态下的王荷和我来说,每天中午才是一天早晨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