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物业之家首页 > 行业资讯 > 专家访谈 > 正文

刘闻皓:世说“物”语

2013-09-23 21:42 来源:物业之家 阅读:人评论

A-A+
物权法》的出台,让物业服务企业有了集体躁动的可能;《劳动合同法》的出台,让物业服务企业有了集体呐喊的勇气;而被定格的物业费,更是让物业服务企业在碧落萧疏的氛围中有了同声高歌一曲《大约在冬季》的机会--别问在何时,就是在此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虽然雪莱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是对于物业服务企业而言,冬天才刚刚开始,如何过冬才是最现实的考虑。于是大家群策群力为“过冬”支招,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

救市说

如同万千股民祈盼政府救市一般,物业服务企业同样也期待政府能够为萧瑟的市场吹来一股暖风。政府解困的招数也帮忙想好了,一是降低税负,二是上调物业管理费,三是售后公房、微型小区物业管理费政府补贴,以上论调均以大量事实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以切实有效性为实践标准。我们“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想千念盼君来”,政府却在那厢“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怀揣“出世”之心,该出手时不出手。

“救市说”是众多论调中支持率最高的一种,但也是实施可能性最小的一种,原因很简单,这是唯一一种依赖外力来突破困境的方法,而不是自我救助。即使政府“救市”,这种缺少源动力的改变,无法从本质上使物业企业摆脱困境,充其量只是延长一些苟延残喘的时间罢了。想当年邓老坚持打开国门加入WTO,让国企直面国际竞争,二十年来现在活着得是哪些企业,消逝的又是哪些企业?

等待机会还是追求机会,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退盘说

面对经营亏损的物业项目,不少物业企业选择了退出,并上升为市场选择机制的优化理论,大有推而广之之势。对于物业企业而言,主动选择清退亏损楼盘,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或者说是对当初的选择错误进行主动纠错行为,并不触及到服务、经营、管理等深层问题的探究。就像我家门口买大饼的大叔,一元的大饼,你给他九毛,他就会给你个《英雄本色》小马哥叼着牙签那独傲不屑的眼神,然后冷冷说一句“不卖”,但如果你和他讨论大饼为什么不能加个盒子贴个商标,为什么不能卖五十元一个,他准保给你个白眼:“骗大饼啊,你忽悠谁啊?”

如果将物业企业和业主之间的关系看作婚姻关系,无论导致离婚的原因缘何,其实离婚双方都不会是胜者,只是现实矛盾的平衡或回避,透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些许遗憾。实在没有必要将“离婚”提升到“今天我们大踏步的撤退是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进”这样的战略高度。如果要讨论就应该讨论一下“离婚”的效率问题,现如今物业企业退盘有时候真比“离婚”还难,业主大会从某种程度上说比开人大会议难度系数高多了,达成共识比朝鲜核问题谈判都难,让人不得不感叹:想说分手为什么还是这么难?

资产管理说

“资产管理说”是目前逐渐成为热点的说法,是物业产业链上游拓展的代表“学说”,还包括“产业链整合说”、“资产经营说”等。物业服务在整个产业链的位置,就类似于“中国制造”在整个国际产业链所处的位置,虽然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但仍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末端,因为“中国制造”的多为国外设计、国外品牌、国外技术的东西,虽然“美国制造”、“德国制造”越来越少,但真正控制“中国制造”的正是这些美国、德国的“大脑”,高利率和高附加值也正是被这些“大脑”所获取。

物业产业链中的高利率和高附加值也是被上游产业中诸如设计评估、房产开发、不动产经营等企业获取,留给物业服务企业的往往是“鸡肋”。地产集团中有谁是以物业服务为主营业务的?早期进入上海的外资“四大行”也是如此,物业服务只是附加产品或是品牌延续,普遍采用劳务外包形式,绝非主攻方向。上述企业都是以上游为起点,物业服务对他们而言属于自上而下的顺水推舟。

与此相反,国内的物业企业如果以下游为起点,自下往上实属于逆水行舟,险阻重重。往上游发展,必须具备资本、技术、品牌等资源优势,而这恰恰又是目前国内物业企业所欠缺的。因此“资产管理说”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实施难度也是最高的。不过,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世界中,逆水行舟并非不能“行舟”,从“加工制造”到“自主创造”的格兰仕、宏基都成功上演了一幕幕“自下而上”的产业神话,所以我们更期待物业行业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问世。

多元经营说

“多元经营说”,实则也是产业链整合“学说”的一种,与“资产管理说”不同的是“多元经营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往产业链下游拓展,一个重在纵向产业链上的横向发展。物业服务对于整个产业链已经是属于鸡肋了,再往下走估计就剩骨头了,在劳动力成本水涨船高的今天,再成立清洁服务机构、绿化服务机构、安保服务机构等以劳务输出为主的服务机构,其盈利状况可能和08年的中国股市K线雷同。

纵向产业链上的横向发展是以客户资源为优势,围绕着客户需求而展开的一些经营活动,如组建或引入家电维修机构、家政服务机构、洗车代驾服务机构等社会服务机构,这也许是目前各类“学说”可行性较高的一种。不放弃任何可以赚钱的机会,获取每一分可以获取的利润是该学说的主导思想,但最终结果是“集腋成裘”的幸福,还是“汇流成海”的壮阔,抑或是“杯水车薪”的尴尬,那只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集成商”说

从服务提供商转型成为服务集成商是目前业内讨论和尝试较多的“学说”,“集成商”凭借品牌优势、管理优势获取项目,然后将劳务服务分包给专业公司负责,并配备精干的管理队伍进行协调、监督和指导。

这一“学说”的论点之一是集成商可以降低用工成本,论据是在形成一定规模后,专业公司可以通过人员的统筹安排来降低用工成本。细一想感觉有点似是而非,规模对物资采购的成本降低是有效的,但对劳务外包的成本降低到底有多少影响?劳务外包,实质就是环境保洁人员、秩序维护人员、工程维护人员的外包,除了机械保洁工和部分工程维修工可以在一定区域内统筹安排,其余人员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儿”,如果分包公司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支付员工工资,其成本的降低是极其有限的。因此,集成商将劳务外包主要是为了避免用工矛盾和转移用工风险,成本降低属于“戏说”范畴。

服务集成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管理技术和品牌创新,如果无法在这两方面形成保护壁垒,集成商的模式便会在疯狂的模仿和抄袭下丧失存世意义,沦落成为用工矛盾和用工风险的转移工具。而且在目前专业分包市场尚未成熟的时候,一旦出现“集成管理不到位”在“专业分包不专业”的情况,无异于自毁长城。

结语

世说“物”语远不止上述这些,还包括“品牌说”、“兼并说”、“成本控制说”、“市场转移说”、“投资创收说”等等,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未来不可预测,未来也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字。如果得闲,去K房点上一曲《雾里看花》--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 收藏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