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笔者从开发企业材料供应岗位转行到物业管理岗位,有幸见证和经历了物业管理这些年的发展,从艰辛奋斗的创业、企业规模的壮大、市场竞争的拼搏,一路走来,已经在物业管理岗位上从业二十余年了。蓦然回首,感触颇深。
笔者所在的公司从过去管理几十万平米单一式住宅、隶属于国企的房地产公司属下企业,到今天发展为社会化、专业化的股份制物业服务企业,管理项目结构涵盖了住宅、高档公寓、高端化的写字楼、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机关、国家级体育场馆、商业服务业等,发展领域已从北京拓展到天津、辽宁、烟台、苏州、杭州、深圳及长江中下游区域,公司还联手世界500强中的同行企业,向物业管理国际化的新领域发展。
近千万平方米的管理规模,千余人的专业化技术化管理团队,年经营产值过亿元——笔者所在公司的发展,很好地印证了物业管理行业这二十余年天翻地覆的发展变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房地产的开发建设如雨后春笋。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市、区房屋管理修缮单位,在新建小区、开发项目的接管上,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于是,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始自行组建所属房屋管理公司,形成房地产开发、房屋管理一条龙体系。这种地产商自建、自接、自管的模式,打破了建国以来长期计划经济财政补贴房屋修缮旧的传统模式,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尽管这种模式仍停留在普通的一般化的房屋管理雏型上,但却已脱离了以往房屋单一的管理修缮和长期的“危积漏”困扰。一定意义上讲,这是当时城市化建设发展在物业管理上的一大历史进步。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充分认识到企业要实现长足的发展,必须走物业管理规模化、社会化、市场化之路,必须改变依附于地产商的房屋管理格局。但当我们去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物业服务公司时,却被拒之窗口之外。理由是:“不知物业管理公司为何物?归属于哪个行业?”可见,当时的社会对现代业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旧有的计划经济模式上。之后,随着政府对房地产开发建设、物业管理行业的关注和规范,物业管理行业日趋规范,北京地区相继成立了几十家、数百家物业服务公司。尽管这些公司中的大部分企业仍然隶属于地产商或其它系统,服务模式上仍是粗放型,但在经营管理上却已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了。可以说,打破“大锅饭”制度,为以后的企业社会化、市场化经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放眼物业管理行业所走过的三十年发展历程,可圈可点:
一是物业管理行业应改革开放搞活,形成强有力的行业活力。
近年来,在物业管理行业内部,要求政府关注劳动密集型的物业服务企业生存与发展、迫切期望政府在完善各项政策法规及企业经营上给予优惠政策的呼声甚高,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和各地行业协会都为之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从物业管理行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这些呼声和努力都是积极和十分必要的。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各省市地区发展状况不同,开放城市、沿海地区与内地的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消费意识不同。因此,政府在出台和完善各项政策法规及实施细则上很难做到“一刀切”。所以物业管理行业应该打破区域格局的限制,在不同区域间实行开放搞活,引进外来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取长补短,形成强有力的行业活力。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早已证明了这一点。为什么我们的物业管理行业不能做得更开放一些、改革的步伐更大些呢?比如,可否在全行业间开展对口交流、各地区之间相互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接管项目,以此改变各自为战,各区域地方垄断的保守局面,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先进的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服务的品质。
实际上,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品牌物业管理对房屋建筑的管理和保值增值的作用已普遍认知,因此,打破行业地区垄断,选择高品质、高素质、有实力、专业化、技术化的物业服务已被社会所接受,物业服务企业的优胜劣汰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以笔者所在企业为例:近七八年间,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行多元化的经营管理,走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在北京、山东、江苏等省市地区分别承接了高档公寓、大型公建、政府机关办公楼等综合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物业管理部门的高度认可,并积极支持企业在当地新项目的承接和拓展。其中,在管的北京市的某大型公建项目被评为市优项目,烟台市的综合项目先后被评为市优及省优项目。在扩大企业发展领域方面,企业坚定信心,充分发挥专业化、技术化优势,在市场竞争中把握机遇,与某中央企业合作共同承接了大型高档写字楼的项目,并充分利用其广泛的社会资源,跨省市、跨地区承接新的项目。
由此可以看出:物业服务企业如果不走社会化、市场化道路,长年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不可能有企业的发展。只有改制放权、开放搞活,才能有市场有生机,加之全社会物业管理消费的观念在转变,在保证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上,积极地迈开跨省市、跨地区的资源共享脚步,就会形成物业管理行业的新格局、新局面。
二是重视人才、创建专业化技术化团队是企业发展的百年大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愈来愈多的企业和业内人士都在关注人才和专业化技术化团队的建设。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企业的规模扩大、项目的拓展但高管专业化技术人员匮乏的困扰。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化技术化团队,就是企业发展的资本,是企业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许多企业虽然也关注此问题,但却因工作繁忙而加以忽略。许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常年累月坚守着工作岗位,没有机会走出“家”门,走出国门,领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开阔视野。此外,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性大也影响着物业管理的质量。
日本著名的松下企业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强调企业首先要培养优秀的人才,其次才是生产优秀的品牌。戴德梁行、仲量联行等“五大行”在培养人才上不惜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投入,经常组织高、中层人员集中培训,并到全国各地包括国外进行行业交流。“五大行”的先进管理和经营理念以及对人才的培养,值得业界借鉴和学习。试想,如果物业管理行业把培养人才、建设好专业化、技术化的优秀团队不仅挂在嘴边上,而是提高到企业的百年大计、战略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去实施,那么再过三十年,物业管理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三是物业管理向多领域延深,建立自己的经济产业链。
物业管理行业地域广阔、资源充沛,涉及社会的多阶层、多领域。物业管理行业要摆脱劳动密集型的成本负担,就要通过多领域多渠道延伸,扩大物业管理的内涵。物业服务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地域资源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资产管理服务,是拓宽经济渠道提升管理品质的有效办法,可以获得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物业管理行业可以考虑适当的房地产投资、租赁、节能环保项目、文化活动场所、养老事业、社区服务业及在城近郊区建立自己的培训休闲度假基地等,形成行业自己的经济产业链。这样,既可在资本运营上创造物业管理附加值,提高经济增长点,又能丰富和扩大物业管理的范围,提升行业管理品质,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
物业管理行业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彰显了其作为朝阳产业的无限生命力。憧憬今后三十年,我们更加信心百倍:历史将赋予我们更大的责任,时代将激励我们不断向前。◇
作者系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副秘书长,
北京天鸿宝地物业管理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
编辑: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