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行业向现代物业服务业的转型发展不可逆转,需要产业政策的同步与扶持,更需要物业服务企业加强自身内功修炼。产业政策何去何从?企业战略如何优化?第十一届《中国物业管理》杂志协办年会暨中国物业管理年度论坛之互动论坛,以“产业政策与行业发展”和“现代企业与物业服务”为核心话题,从行业发展的困境与趋势,产业政策的解读与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与运用,企业升级转型的思路和路径等角度,对新形势下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之道予以了探究。论坛互动由龙湖集团物业管理部总经理周洪斌主持,以下为论坛环节嘉宾精彩互动内容。
我们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产业政策上的困惑,首先有请北京华特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总“抛点玉”。
其次,现如今,我们整个行业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企业发展差参不齐等复杂问题,我们统一来对这么复杂的问题进行产业政策的研究非常难。政府一定要对物业管理行业新产品发展的层次,不同区域的特点甚至文化,都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分类。在此基础上,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为不为,用某些方式来为引导这个行业的发展营造一些氛围。
第三,我们国人的消费观存在很大的问题,业主没有给予我们从业人员相应的肯定,这造成了我们的员工在付出劳动时,享受不到劳动的过程。如果我们的从业人员如果想要过上有尊严有幸福的生活,非常需要社会对我们劳动的认可。
一是人本化的方向。谢家瑾会长对物业管理有一个精辟的论述:物业管理的本质就是以业主需求为导向,以管理为导向,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服务。以业主需求为导向,即人本化的方向。但凡有物业的地方,都有物业管理,物业管理存在许多模式。我们的政府不仅是对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也应该是对社区自治机构、业主自治机构以及其他一些相关机构的管理。只有把各个层面的机构规范好,才能真正做到以业主为导向。我们要有一个大物业全覆盖概念,而不仅仅停滞在物业管理是对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层面上。
二是市场化的方向。从物业管理诞生那一天起,就明确了物业管理市场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从四个方面培育市场的产业链。第一个方面,对物业管理上游企业的规划建设等单位的培育;第二个方面,对物业管理下游产业包括房屋维修基金、社区商务、家政绿化保洁、装饰装修等企业的培育;第三个方面,对物业管理机构包括专业化的物业服务企业、社区物业机构、业主自治主体等主体的培育。第三个方面,对市场中介机构的扶持。比如招投标代理机构,价格评估机构等机构,对建设类、培训类、咨询类培训机构等机构,政府也应该给予一定税收上的优惠。第四个方面,对行业协会的培育。这需要我们政府转变职能,将更多的权力让渡给协会。只有把市场化产业面做完整了,才能将市场细分,才能实现物业服务企业由服务商向资源集成商的转变,才能实现物业服务企业由服务型企业向管理型企业的转变,才能和业主的需求达成一致。如果我们物业服务企业朝着集成化的方向发展,资质管理也要做调整,每一个企业不同岗位拥有资质的人员比例要达到一定的平衡。
三是民主化方向。即服务的透明公开,服务主体之间的信息对称。业主处于信息上的劣势,不愿意支付较高的费用,只愿意支付低价,市场的选择便成了逆向选择。优质囿于牌子出局,劣质企业冲击市场。我们沈阳市规定无论是酬金制,还是包干制,明年的1月1号起,物业服务企业要全部公开项目收支情况。
四是法制化方向。我们制订产业政策最重要的原则,即要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既定的手段去保证产业政策的实施。但是现在我们的法制环境还不是很好。刚才一位企业老总讲的问题,大多都是法律问题。我这里只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业主拖欠物业费和维修基金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行业很难有大的发展。在国外,业主以各种理由拖欠物业费到法院每判必输。因为物业费是一种AA制的费用,业主无权以服务不好而拖欠,会损害其他人的利益。但我国在判例上,以质价相符来作为判案的依据。欠费的问题需要通过立法,否则政府给再多的输血,免收再多的税,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呼唤扶持还不如呼唤公平公正,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更有利于这个市场的发展。第二个问题是业主表决机制问题。物权法第76条表决机制里缺乏救急措施。在香港和新加城,他们的立法也有相关规定,但有救急条款。香港的建筑物修订条例,规定只要有百分之十的业主参会,即可表决。会议开始半个小时以后,来两个以上业主亦可以开始表决,对采取放弃投票权消极行为的业主不予理会。我们只有把法律问题探讨明白,许多问题才能相应解决。第三个问题是物业服务合同期没有保障。比如业委会只要按照物权法76条程序解聘企业,人民法院便能予以支持,这种不考虑合同期的相对稳定性和严谨性,对物业服务企业伤害非常大。相反,如果按照这种对等,物业服务企业是否可以相应弃管。我们沈阳方面的意见就是为了尊重制度的严谨性和法律的权威性,无论是解聘还是弃管,都要按照合同期去办事。
深圳有许多大型企业效益非常好,在行业里是领头羊,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对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分内的工作,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浅显经验。
首先是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现代政府的支持。企业以现代作定义,政府也要以现代作为它的定义。政府要找准自己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从管理理念来讲,以前是审批为重。现在应该从审批的管理手段转变为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人民的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其次是设计政策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我们在去年尝试性的编制了国内第一部《2011~2015物业管理十二五发展规划》包括五大战略,重点是结合新的技术新的形式,尤其要在质量和人才方面提升行业的美誉度和行业的认同感。在大规划的指引下,我们还出台了《绿色管理物业导则》、《物业服务通用规范》等制度。接下来,我们已经在做的智慧社区试点等一系列工作,都中在引导企业向现代化方向前进。
第三就是要重视宣传。截至去年,深圳已经举办了六届物业管理宣传周,重点宣传物业管理的政策,业务的内容,以拉近业主与企业的关系,得到业主对企业服务的理解。接下来,我们马上要做的第七届物业管理周,将重点宣传深圳现代物业服务企业的形象,使现代物业服务概念在业主心里生根发芽。
首先,我们行业单个的规模还非常小,去年排名第一的企业也不过是20亿左右的规模。今天沈建忠司长也讲到我们行业需要通过兼并整合重组等方式来扩大规模。我们企业也和上海一家比较大的民营企业以股权转换的方式进行了强强联合。我们拥有浦江、狮城怡安、外滩物业三个品牌,这三个品牌共同组成了比较丰满的物业管理行业的组合。浦江物业以管理公众物业为主,狮城怡安以管理中高档的住宅和城市综合体为主,外滩物业以管理大家众所周知的外淮沿线历史保护建筑为主。在这个品牌组合之下,让我们进行市场探讨的时候,底气十足。我们的执行董事会最近也在探讨如何将这种模式拓展,觉得应该在重组的结构上面,在人力资源的融合方面,尤其在企业文化的融合方面,通过整合形成自己的模式,并用于将来的整合。今天来这里的很多都是大腕,在企业的战略并购方面,我们还可以做更深的研究。
还有,听到好多企业在讲信息化管理技术,这段时间我也去北京考察了IBM公司的建筑物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着重对建筑物业信息与节能的管理。我想,在信息化系统推行的过程当中,除了推行对人的服务的高效运作,更要关注建筑物的保值增值和节能。我今天还在和杭州新视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老总探讨,我们上海几家公众物业型物业服务企业,能不能在行业协会的带领下,在建筑物业的信息化管理方面有所作为。
第一个问题是是否敢尝试新的东西。做物业的都是做基础服务出身,如果上游向高端的转型,敢不敢去触动新的链条?敢不敢往下游延伸,因为也有两个可能性,一是成为游泳健将,二是被淹死,甚至被淹死的同时原有的基础服务还会受到相应的伤害,毕竟精力有限。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定位?企业在转型升级的时候往哪转,怎么转?往上游转,还是往下游转?作为物业服务企业,要弄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在哪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最科学的转型之路,要把将要面对的困难想好。我们当时提出来的观点,是以物业管理为平台和主线,贯通上下游,去获得每个价值链条的收益。2005年,我们成立了一个房地产顾问策划有限公司,真正运营起来发现很多问题,第一个是法律政策问题,物业服务企业没有权限做这方面的工作,必须成立新的公司。第二个是人才问题。企业需要新型的团队,要吸纳一些营销策划推广的专业人才,这还会遇到一系列新的问题。第三是资金的压力。我们需要资金来保证业务的开展,比如我们代销一个50万平方米的楼盘,30亿的销售额四年销售完,需要交1000万的保证金。所以,我们企业在考虑转型的时候,一定要像解剖麻雀一样,好好评估自己的人才、资金、观念、优势和弱势,以此确定如何转往哪转。
同时,我还很欣赏万科朱总所说的合作共赢。我们每迈入新领域的时候,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调研,其实我们可以借助其他企业的力量。我建议每一个企业家,不要怕自己吃亏,这样才能成功的把行业做大,而不是只把自己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