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物业之家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评论 > 正文

自行车回归城市 共享单车该如何走

2017-02-13 21:30 来源:刘少坤 人评论

A-A+

2016年底,几乎是一夜之间,红黄蓝各色共享单车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各个角落。因为使用方便,越来越多市民自愿成为“绿色出行”骑车族,自行车重新成为城市风景。随着共享自行车的盛行,自行车回归城市的呼声也越发高涨。然而,随着共享单车的快速普及、共享停车的大规模使用,也开始出现各种不和谐画面,乱停放就是其中最大的问题。而导致这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却是城市自行车设施的匮乏和长期对自行车骑行管理的缺失。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以“自行车王国”闻名于世界,自行车出行曾是我国城市主导的出行模式,也是上世纪全体国民的集体记忆。由于自行车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定位较低,在空间受限的时候,自行车设施的专用空间往往无法得以保障,鼓励自行车出行多数时候只是停留在宣传口号的层面上,这导致人们越来越不喜欢骑单车出行,合理出行需求长期被抑制。根据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及周边片区慢行系统规划》中市民对慢行系统的意愿调查显示,“缺乏停车设施”是位列受访者不愿意骑车的主要原因之首,达到25.7%。共享自行车短时间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固然有产业资本狂欢式推动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其“随借随还”的模式成功地解决了自行车骑行中的停放问题,快速释放了城市居民自行车的出行需求。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这种“随借随还”的模式,在自行车停车设施不足的阶段,使目前的乱象变得更为突出。目前,各地政府部门和共享单车运营公司已在研究相应措施,提供更规范的停车环境。2016年12月27日,深圳出台《关于鼓励规范互联网自行车的若干意见》和《深圳市自行车停放区(路侧带)设置指引》;在广州,摩拜单车与广州亚运城合作共建全国首个摩拜单车社区。

事实上,共享单车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创新——较之传统的有桩公共自行车系统,共享单车系统通过互联网服务等技术实现了从有桩向无桩模式的转变。然而新的模式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样包括服务运营体系创新等一系列问题。这是共享单车下半场的核心议题。首先,高效灵活的自行车出行方式显然是短途出行的一种有效解决方案。然而由于用地规划、相关政策及现实环境所决定,各城市交通存在着显著的出行潮汐现象。大量的单向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车辆布局所带来的灵活性,造成部分区域车辆供不应求,另一部分区域车辆无人问津的局面。传统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一直是通过站点间的调度来匹配这种出行特点,保证车辆的使用效率。共享单车由于其“无桩”的特点,一定程度上为调度增加了困难。其次,大量的车辆停放也对运营者与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有桩公共自行车,在设置时就要求解决自行车停车的问题。而共享单车由于其灵活的特征,在布设时并不需要考虑这些社会成本,这是共享单车在城市中心区能快速扩张的原因,但也带来了近期严重的停车问题。城市中心区共享单车的合理上限是多少,如何合理规划停车空间,合理地进行调度,达到并实现公共空间的最优化利用与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多方均需要进行考虑的问题。最后,仅靠用户自觉可能无法保证车辆安全。不管是共享单车还是公共自行车,由于其公共产品的特征,其安全性必须要予以充分考虑。以2007年7月巴黎公共自行车系统为例,运营的第一年有至少3,000辆自行车被偷;截至2009年8月,最初的2.06万辆自行车丢失或毁坏16,000辆,其中8,000辆被偷,100辆被扔进了塞纳河,运营商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添置车辆。这使得公共自行车需要设计得更牢固从而防止被盗、损毁,并且站点多数还需设置视频监控。街头停放着的共享单车无人看管,毫无疑问面临着较高的被损毁、占有、偷盗风险。同时,共享单车的停放位置灵活,也给单车的日常维护维修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共享自行车在各个城市盛行,将一直以来城市对自行车交通的不当定位凸显出来。同时,共享单车也是新生事物,对于管理者而言,伴随单车而生的问题都是新情况,并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可借鉴。作为社区管理者来说,主要任务是维护管理社区秩序。当共享自行车入驻社区后,需要考虑共享单车有合理的停放空间。从更大的方面来看,作为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共享单车为代表,自行车回归城市,考虑的不仅只有自行车停车,还面临更深层的思考和挑战。让自行车出行成为一种安全、方便和可行的城市出行方式,提供自行车专用设施则是各类自行车推广措施的基础,最根本的问题是各种出行模式对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的分配。成功实现自行车回归城市的荷兰、丹麦和德国的经验显示,想要成功实现自行车交通的复兴,关键在于设置自行车专用设施,包括自行车道和停车设施。居住区街道是构成整个自行车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交通量不大的街道上,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提供专用自行车道。在荷兰、丹麦和德国,大部分居住区的街道都经过了交通稳静化处理,不仅法定限制时速30km,通常还禁止这些街道上的穿越性交通流。在许多城市,尤其是荷兰的城市,还对街道进行了大量改造,比如缩减道路宽度、凸起式交叉口、凸起式人行横道、环形交叉口、曲折式行进路线、减速垄以及通过街区内部封闭形成的人造断头路等。这些国外运营成熟的技术创新,结合技术创新,是自行车回归城市的技术保障。共享自行车入驻社区后,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是城市自行车站点如何设置。是否随地都是自行车站点?这个问题已经摆到了管理者的眼前。合理地提供自行车存放点不仅可以为骑行者提供便利,也能减少因随意停放自行车造成的混乱。从国际经验来看,必须设置足够自行车停车泊位,并不一定要求分散布设,但是必须要方便、足量。安全、便捷、有遮挡的自行车存放设施对于骑行者非常重要,正如驾车人的停车需求一样。在荷兰、丹麦和德国的城市,地方政府以及公交系统直接提供了大量自行车存放设施,各种不同形式的自行车停放处遍布。此外,政府还对私人开发商以及各建筑业主制定了规划法令,规定了建筑物内部及其周边区域自行车停放位的最低配置标准。

日本大阪,对与违章停放的自行车,定期进行清理(李扬)

自行车回归城市  共享单车该如何走

社区空间受限时,可使用更为节省空间的双层自行车架,停放更多的自行车。图为东京一处社区自行车停放处。

自行车回归城市  共享单车该如何走

在自行车停放点增加挡雨棚,避免自行车日晒雨淋。

而在我国,对于居住区和公共建筑的自行车停车场,事实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要求各地严格遵照本地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等相关配建指标,设置一定规模自行车停车设施。但是由于长期对自行车交通忽视,这个政策并未得到充分的执行,住宅小区里原有的自行车公共停车场被占用或挪用。自行车停放设施的设置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在人行道装设简单的停车架,但尺寸应能满足锁上自行车前后轮或车架,存取车方便安全;停车架可设置在两侧供自行车停放,提高停车的效率。荷兰、丹麦和德国城市现行政策的重点在于提高自行车停放的安全性,防止盗窃。居住区内的自行车停车设施由于并非仅为共享单车使用,因而安全也是自行车停车设施选择的重要因素。同时,自行车停放点应位于通透的能从周围环境容易观察到的位置,晚上设置良好的灯光系统,设置雨篷以防天气不测。同样重要的是考虑停车系统的外观美感使总体上给人们一种良好的体验。便利的自行车停放点关注点有:——便利到达和舒适度——良好的品质和容纳能力——安全和保护自行车——自行车的停放架和雨篷的高品质设计而从自行车停车架的选型上,目前国内停车架设计落后,设计理念粗放,精细化不足。借鉴国际经验,可以选用较为实用U型停车架,占用空间较少,值得在国内推广。尽量减少自行车单位停车面积,同时方便使用。公共场所随意停放自行车不仅会阻碍人行道上的行人,也容易造成秩序的混乱。在设置了合理的自行车停车设施后,对重点地区及路段的违章自行车的有效管理,也是对自行车停放秩序的重要保证。尽管是个新生事物,客观来说,共享单车在中国短时间的快速发展,也显示出其在中国存在着一定的现实需求。共享单车必须要解决目前其发展道路上产生的一些问题,这需要未来在单车治理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个人都跨前一步,才能让共享单车走得更远。

[作者系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中国区副总监]

(原载于《现代物业·新业主》2017年1期/总380期)

  • 收藏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媒体专栏 申请+

现代物业杂志

《现代物业》杂志是全球物业管理、设施管理中文独立传媒,中国物业管理、设施管理领域的专业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