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数量很少
按照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将国家经济发展划分成的四阶段——“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目前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后两者,也就是“创新驱动、财富驱动”阶段,尤其对于一线城市深圳来说更是如此。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之间是可融合、可逆、可定型的。虽然创新驱动可能更带有主导性,但是我认为财富驱动对深圳来说同样也很重要。
放眼全世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数量是非常少的。要成为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我认为一座城市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有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二是有产生国际性影响的创新成果,包括知识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创新。其实,最核心的因素在于后者,如果一座城市的知识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成果能够影响全世界,那么它就可以算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了。但是仅有国际影响的创新资源还不行,这座城市还必须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在此基础上才会产生有国际性影响的创新成果。
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形成规律
我将城市要形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规律总结为十一条:
一、要有宜居宜业的特质,这是成为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首要因素。宜业和宜居是相互交融的:没有宜业就没有宜居,没有宜业就没有宜居。宜居宜业的城市具有五个特征:一是持续的经济繁荣,二是和谐稳定的社会,三是健康丰厚的文化,四是舒适便捷的生活,五是美丽宜人的景观。
二、要有世界居首或者名列前茅的创新净收益。这里的创新净收益不是指单一经济个体或者个人个性化的创新或者是收益,而是城市所赋予的,其中主要关注集聚成本和集聚经济两方面。集聚经济的主要来源是区位经济、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集聚成本是指营商成本上升、交通成本上升、环境质量、居民通勤对城市品位的影响。在集聚经济解决集聚成本后,所获取的收益就是净收益。所以,创新净收益最大的城市就有可能成为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三、要有比较健全的市场机制,这里不再赘述。
四、要有顶尖的科技专家和企业家的供给,这是成为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最核心要素。结合这两种要素才会有顶尖的知识创新成果,才会出现产业创新成果。
五、要有创新金融发展,创新资本先进来,之后再上市,上市还有再退出,形成一个循环。
六、要有良好的创新产业配套,这与创新产生的条件有关。创新产业配套可能有两种要素:一是在一个产业上有完整的产业链条,二是要有强大的制造业做支撑。完整的产业链会使该城市在该产业方面的创新具有快速、集中、规模大的特点。创新的想法、思维如果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链则需要制造业的支持;而制造业本身的发展也会产生“越发达规模越大,越容易导致社会细分工”的趋势,这也符合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规模越大,分工越细,越容易推进创新”的观点。
七、要有具备相当实力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若要满足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要求,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一定是达到世界级别,因为这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源头。有了这个源头以后,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就会被带动。
八、要有配套的专业服务,包括法律、会计、决策咨询等服务,生产服务业要很发达。
九、要有丰富的专业化劳动资源。当顶尖科学家和顶尖企业家的想法形成后,必须要有专业的工程师和专业的技师来将这些设想现实化,这时就需要有专业化的劳动资源。有大数据、大规模的城市才会聚集大量的专业化劳动资源。当专业化劳动资源多了以后,城市才能规避个别企业兴衰带来的风险,就业就会相对稳定。所以小规模城市的专业化劳动资源很难建立,就业会不稳定。
十、要有比较流行的创新文化。创新文化虽然可以是自由的,但一定积极健康向上,同时又是包容性很强的,并不是颓废文化。
十一、要自主创新。关于上海市的自主创新能力总赶不上深圳市这点,我的一个学生曾总结过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上海市的买办文化比较创新,外资的创新力量比较强,所以上海市的科技工作者都以“到国际大型企业就业”为荣,而出来创业的科技工作者与深圳市比较就相对要少;二是在布局创新点时,国际公司一定不会把最好的、最尖端的创新技术放到本国之外的创新中心去,因而自主创新城市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国际型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个理想化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应该是座什么样的城市?综合以上十一条规律,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一座大规模城市。而城市规模和该城市甚至该国家的科技水平是正相关的关系:科技越发达,城市规模越大。举个例子,拥有2,0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它的规模应该在城市中心大约往外延伸100公里范围内;而且从定性来讲,应该是集科教中心、新兴产业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金融中心、创意设计中心为一体的生态城市,而且还是治理很好的规范城市。
硅谷的不足之处
美国硅谷虽然现在是世界上最好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但是毫无疑问也存在不足之处。
一是硅谷的营商成本上升很快,主要体现在上升过快的地产价格和拥堵的交通上。
二是硅谷的城市群效应发挥得不是很好。比如奥克兰、旧金山的老城区和圣荷西之间在城市功能的相互支撑和支持上比较模糊。同时硅谷各个镇之间的同质化也比较严重。上文所提及的十一条规律互相之间应该是支持的,最理想的状态是中心房地产的价格一直向外延伸后,因为地产价格和服务差异性而导致了产业自然分布。但是硅谷缺少这个状态。
三是硅谷的创新力在减弱。目前,硅谷许多创新是靠大企业来支撑,而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官僚化的趋势。
四是硅谷的高端制造业完全流失,在这里不再赘述。
五是硅谷的知识创新趋势正在弱化。这可能跟两个原因有关:一是美国联邦政府对于硅谷基础科学的研究和投入比例在慢慢降低,二是大型企业在知识创新方面的投入在减少。
六是硅谷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且当地的空气污染也比较严重,只有在非常晴朗的天气情况下才能看清硅谷的全貌。
七是硅谷缺少奋发有为的政府。硅谷的政府是各个县下面的镇政府,而且基本没管企业,符合亚当·斯密所说的“经济自由主义”中“自由存在”的状态。而美国联邦政府对硅谷的支持在于对基础科学的投入,比如布局一些大的研究中心、订购军工设备。加州政府的支持则体现在创建好的法律环境。
我以为要建立一个好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一定要有一个奋发有为的政府,且围绕上文所提到的十一条规律,发挥好作用。
原载于《现代物业·新业主》2017年12期/总第4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