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养老工作推进的力度,逐步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产业体系,大力推进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我国《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基本要求》(GB/T 33168—2016)指出,日间照料中心(Day-Care Centers)是为社区内自理老年人、半自理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料、保健康复、精神文化、休闲娱乐、教育咨询等日间服务的养老服务设施。本文试图通过对成都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研究,分析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模式,探讨其成功的经验,总结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期为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成都市日间照料中心的现状
目前,成都市有60岁以上老年人299.8万人,占户籍人口21.4%。为了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由市级民政部门引导、区(市)县民政部门牵头、乡镇(街道)管理、村委会(社区)具体负责,遵循面向老人、专业运作、规范运营、立足实用、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满足全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看得见、摸得着、老年人得实惠”为目标,坚持无偿、低偿和有偿相结合,挖掘整合社会资源,搭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发挥辐射和拓展功能,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维修、文化娱乐、卫生保健、精神慰藉等个性化居家养老服务,大力推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工作。截至2018年2月,成都市按照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要求,在城市社区建成日间照料中心1,478个,在农村社区建成日间照料中心936个,建成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50个,建设9家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免费、低偿或者有偿的服务。在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养老首选。
成都市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模式
我国的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大多都是政府建设,通过承包、委托或联合经营等方式,将新建养老设施交由联盟或其成员运营,养老基础设施所有权归政府。政府对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管理服务情况实施动态监督检查,运营方负责对日间照料中心的信息设备采购及网络环境搭建、服务项目设计及部署、服务产品的提供以及日间照料中心的日常运营工作[1]。在成都,日间照料中心分为公建民营、公办民营、民办民营等类型,公办或公建由政府通过招投标交由社会组织或企业运营管理。政府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给予一次性的资金补助,主要用于服务场所建设和设施设备购置。一旦社会组织或企业中标,就要自负盈亏。目前成都市的社区老年人照料中心主要有四种模式。
(一)由专业医疗机构承办,以提供对老年病人的全托医护照料为主,对健康老人提供娱乐活动服务为辅的模式。
模式代表:驷马桥恒德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驷马桥恒德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承办单位是成都市金牛区驷马桥曹家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都市金牛区第四人民医院)。从2006年起,驷马桥曹家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自身住院病人少,病床多数空闲,辖区内老年人多,空巢老人、孤寡老人逐年上升而缺乏照顾的实际情况,开始探索医养结合的道路。2012年与驷马桥街道办签订协议,承办了驷马桥街道居家养老中心,2014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驷马桥恒德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驷马桥恒德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管理人口4万多人,主要是为半失能、失能及短期内由于受伤等原因不能照料自己生活的老人提供全托服务。对于托老病人的照料,除了安排有基本的医生、护士24小时值班、医护定期查房外,还设有若干护工,采取护工对老人1对4-5人的服务形式,24小时全程负责老人的照料,包括生活起居、穿脱衣服、洗漱梳理、喂饭喂药、陪送就医、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等。目前在该照料中心接受全托照料的老年人有47位,年龄在70-95岁之间。这些老人大多是由于身体疾病(骨折、瘫痪),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专人、专业照料。
老年人选择该日间照料中心的原因是专业的医护照料和实惠的价格。对于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病人而言,一方面很难找到一家愿意长期收治的医院,即使医院同意收治,老年人也会因为时间长、费用高而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子女上班忙,如果请一位既能照护老年病人又能做家务的保姆到家里,工资至少4,000元,还要管吃住。很多子女出于对老人的人身及家庭财物安全的考虑,不放心把陌生人请到自己家中与老年人单独相处;如果去养老院,每月费用一般都在5,000元以上。与前面三种情况相比,恒德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既能让患病老人在家门口享受医院级别的专业、长期的康复护理和生活照料,又能以非常实惠的价格让利于民(表1),这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是非常难得的。
在调研中,课题组遇到一位姓叶的婆婆。她已经85岁高龄,十年前因病痛生活不能自理,来这里治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她切实体会到日间照料中心的好处:既有专业医生、护士、护工全天24小时照顾,又可以享受一日三餐,每月收费不到3,000元,比请保姆或者到专业养老院都经济实惠。而且中心有比较完善的设施,经常有老年朋友来聚会、打牌、按摩。这里位于市中心,离家又近,方便儿女前来看望。病好之后,她就把这里当成了家,一住就是十年。
日间照料中心普遍面临的问题
(一)人员缺乏
1、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护工
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是政府对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对象的划定,但大多数日间照料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内容却基本以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为中心来运营与操作,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尤其是在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照料的专业护工方面,专业人员缺口很大,形式非常严峻。以驷马桥恒德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例,课题组调研发现,该中心的护工大多为年龄在55岁左右的女性,她们虽然在上岗前都经过专业培训,但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护工需要24小时照顾4-5位老人的生活起居,包括给老人喂药喂饭、擦洗、换衣洗衣。中心给护工管吃住、买保险,护工每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虽然工作辛苦,但是相对她们这个文化层次的同龄人而言,收入已经是较高的了。该中心表示,愿意高薪聘请综合素质较高的年轻人员充实护工队伍,但由于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日常护理工作非常具体,一般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应聘。
2、缺乏有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手工、声乐、书法、舞蹈等培训的专业老师
为了让老年人的手指得到锻炼,同时激发老年人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和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很多日间照料中心想组织老年人做手工,如制作小灯笼、编织中国结、编织手套、围巾等,并组织义卖,将义卖所得进行爱心捐赠,或者直接用来美化养老中心、美化街道;还有很多老年人向日间照料中心提出想学习声乐、合唱、书法、老年舞蹈等,但是都苦于找不到相应的老师。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场地空间较小
以驷马桥恒德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例,该中心的前身是成都市金牛区第四人民医院,中心所在大楼已有二十多年的楼龄,病房面积相对狭窄。场地空间有限,楼宇老旧,设备较为陈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中心养老服务的开展。
(三)资金消耗和维修费用较大,经营成本高
成都市大多数养老助残关爱驿站每个月向每位接受“白天托管”的老人仅收取800元~1,000元的生活费,这样低的费用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艰难的。最受老人们欢迎的活动室、电脑室、书画室,老人都可免费使用,但是维护和管理的责任都归运营企业。众所周知,书画器材、乐器、电脑、按摩椅的维修成本都比较高,这成了很多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一个“老大难”。
(四)运营时间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时间不一致
很多日间照料中心只有周一到周五运营,周六周日不开放,这对于很多在周一到周五在家带孙子,只有周六、周日子女不上班,自己才能出去和老朋友聚会休闲的老年人来说,确实不方便。
对策和建议
(一)针对日间照料中心空置率高、运营成本高、运营困难的建议
1、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充分挖掘老人的养老需求,实现造血功能。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的不同特征,设计具体的康复和文化娱乐活动;充分挖掘老人的养老需求,设计更符合需求的服务,让老人愿意花钱享受服务。目前,城市的退休老人每月都有退休金收入。另外,成都市政府还出台相关政策:全市8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可领取50元以上高龄津贴,9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可领取200元以上高龄津贴,10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可领取500元以上高龄津贴。同时,对60岁以上经济困难老人每年给予500元的基本养老服务补贴,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人每月给予200-600元不等的护理补贴。因此,对于身体健康的老年人而言,他们并不是没有钱、不愿意花钱,而是希望把钱花在能够为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真正起到作用的养老服务项目上。
出于上述原因,很多日间照料中心开始挖掘深受老年人欢迎的有偿服务。例如,从2015年起,莲新街道的养老助残关爱驿站就增设了养生堂,提供中药泡脚、刮痧、推拿、按摩等理疗服务。服务一次收费38元,比市场价便宜,三名理疗师的工作每天都排满,还供不应求。
2、加强社会舆论的正面宣传,鼓励老年人选择日间照料中心的养老模式。
社会媒体也应当担负起责任,积极向社会宣传日间照料中心的照料流程,让家庭了解中心是怎样照顾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让老年人真实感受到日间照料中心相对于居家养老的优势,消除老年人的防备心理,提升老人获得感和安全感,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国家养老政策的福利。
(二)针对日间照料中心场地狭窄的建议
老人饮食的护理、活动的护理、康复的护理都应引起重视。建议政府和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方面,根据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购置相应的护理及康复设施。同时,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机构也应当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加强与当地医院社区卫生站、社会团体的合作,将日间照料中心与各机构、社会团体、企业进行资源共享,促进养老产业跨界融合、全产业链发展。解决人员缺乏、空间狭窄及设施的问题。另外,大学校园内一般都有较为丰富的图书资源和较好的环境,可以考虑将日间照料中心设置在大学校园附近,让老年人有机会享受大学校园的环境资源、图书资源、大学生志愿者资源。
(三)针对日间照料中心人员缺乏的建议
1、加强与医疗、养老、志愿者组织等专业机构的合作
民政部、人社部、国家卫计委等10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希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协议”,“鼓励医师和执业护士到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中提供服务”。如前文分析,由于对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的照料是日间照料中心的主要工作,目前运作比较好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都与专业医疗机构有密切的合作。日间照料中心加强与专业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志愿者组织等机构的合作,能够很好地解决专业人员短缺的问题。
与日间照料中心紧邻的锦江社会关爱援助中心2、发展互助式养老
互助式养老,就是让健康的老人为非健康的老人服务,让有某项特殊能力的老人为其他需要的老人服务。这是中国应对老龄化多重挑战的重要举措。“老助老”可以产生双重效应,即对服务者来说是“积极养老”,对被服务者来说则是“安全养老”,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共同成就了“快乐养老”的文化图景。例如,很多日间照料中心在人员上缺乏能够进行手工、声乐、舞蹈、书法培训的老师,其实很多老年人就有这些方面的特长,完全可以通过老年人之间的相互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3、利用互联网+技术
随着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与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相互融合,开始成为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养老服务信息不对称、供需结构失衡、劳动密集型养老服务方式困难重重的重要选择[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地方政府要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老年电子商务,建设居家服务网络平台,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3]。通过养老平台的建设,可以对老年人提供精准的养老服务,有效提高服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服务人员的不足问题。
结语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为家庭短时间内无人照料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的养老设施,是实现老年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重要支撑[4],在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日间医疗护理、健康管理和精神娱乐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我们必须看到,虽然目前社区老年人照料中心的建设数量在不断上升,服务质量不断改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众多老年人的休闲娱乐以及日常照料问题,但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比如专业医护人员不足、场地狭窄、服务单一、运营经费不足、床位空置率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全靠政府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上众多的专业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爱心企业、志愿者组织、新闻媒体和广大市民家庭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当老年人走出小区,进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时,当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已经在探索实践“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的立体化服务网络中的每一个细节,包括上门给业主进行维修、保洁和各种服务时,其他与社区服务相关的机构、企业也应当走出去,主动与政府、医疗机构、专业养老服务机构联系,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长,在社区养老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释:
[1] 赵国庆, 梅琼, 汪恩辉. “日间照料中心”运营管理问题探讨[J].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15(2): 41-43.
[2]同春芬, 汪连杰. “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服务的转型难点及优化路径[J]. 广西社会科学, 2016,(2): 160-166.
[3] 田永晔, 高健. 基于物联网的扬州市下一代智慧社区建设方案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 10(33): 7985-7988.
[4] 穆光宗. 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51(2): 31-38.(作者单位:程志巧,成都工业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系;陈冬虎,西华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
原载于《现代物业·新业主》2018年4期/总第4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