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物业人员也有“苦水”。记者采访了几位物业维修人员,他们表示“非常无奈”。老张来自安徽,是凉城地区某物业公司聘请的维修技术人员,从事这行已有10多年了,他说,如今自己维修时一见到高级货就头大,“我上门维修一次才收费10元,那些进口产品动辄上千块,而且结构复杂,说明书都是洋文,我看不懂,哪里敢拆卸?就怕弄坏了业主找我赔,我根本赔不起。”他告诉记者,更复杂的情况是,如今不少楼盘在建设初期,已将明管改成了暗管,业主在进行装修时,又把明线改成了暗线,要修理管道、线路,势必要“开膛破肚”伤了装修,“这部分费用由谁负担?”
老师傅们还要多“充电”
对于此类日益突出的矛盾,市房管局物业管理中心副主任周宏伟认为,水管、墙体维修等归根到底属于物业的工作范畴,物业维修人员至少应做到“解释清楚故障原因,为业主指条明路”,而不能一味推卸责任,加大与业主的矛盾。他表示,对于技术维修人员来说,需要多充电,加强技术培训是关键:“目前我们每年组织多次技术比武、技术大练兵,目的就是让物业维修人员提升自身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上海市劲力律师事务所王志祥律师则提出建议,“物业要加强技术,可以从多种渠道入手。一个可行的做法是,物业公司可以与品牌生产商联系,定期由厂家派人来进行业务指导,提高全体技术维修人员的水平。”当然,业主与物业也需要互相体谅。对于一部分复杂而高端的产品,业主不妨联系生产厂家,让物业维修人员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拆卸维修,这样既能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害,也能让物业维修人员积累经验,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记者发现,在此次的新规中,除了第33条“物业服务项目经理应当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一款规定外,尚未对物业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或准入门槛有更多的要求,而目前这一行业的从业人员多为外来务工者或是沪上“老师傅”,如何加强这些服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技能和服务水平,也许是接下来比较现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