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物业之家首页 > 行业资讯 > 企业风采 > 正文

“华业”为行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2011-11-02 16:48 来源:《中国物业管理》杂志2006年第9期 阅读:人评论

A-A+

“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提供各类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 21 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编者按:

人类发展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当今这一以知识经济为特点的世纪,更需要的是“一流人才”,即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型人才。

“物业管理呼唤高级人才”。 90 年代的中国内地,象征着朝阳产业的物业管理行业正处在“人才”的严重缺乏时期。现代型的人才需要现代化的教育,教育将怎样以新的方式迎接这新的挑战?历史将重任又一次交给了教育。

物业管理的专业培训学校 —— 成都华业物业管理培训学校(以下简称“华业”),六年来,她们为此付出了鲜为人知的艰辛。那时,社会对现代化、企业化的物业管理还没有认识,而入行的物业管理人员又大多是半路出家,整体综合素质偏低,学习风气尚未形成。旧的教育观念尚未转变,新的教学模式还未形成。刚开始,学校每一个半月才能开一个班,一个班很不容易才 30 来人,这还是学校从校长到老师,一次次深入到各物业管理企业、到社会、到招聘现场宣讲争取来的。为了能多争取几个学员,常常要到很远的郊县,但也常常是空手而归。在万事起头难中,教学改革是其中细致而艰巨的重头。当时的情况真是举步维艰。然而,华业学校却没有放弃求索。

在不断地寻求适应这一时代、这一行业的需求中,在关注、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华业”不断总结与修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适用、行之有效的“体验式学习”的“华业教学模式”,也迎来了各种效益的提高。今天,“华业”每月平均两个班,大班的学员均在 100 人以上。有时能到 300 人次。目前,该校已培训了 8000 名左右学员,半数以上的学员在各物业管理企业中发挥着骨干作用。 700 多家物业管理企业与该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行业内的学习风气正悄然兴起,物业管理高级人才也正不断涌现。这一切说明一个道理:只要与时俱进,在求实、创新的道路上坚持下去,就会大见成效。“华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事例。

“华业”在求实、创新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一切改革都是一定背景影响下的产物。”

由于物业管理在我国是一个新兴行业,传统的后勤管理与现代化、企业化的物业管理有着很多质的不同,而物业管理工作所涉及到的内容既复杂又庞杂。随着高端技术进入物业,物业管理工作对于入行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传统培训教育的单一方式所不能适应、无法胜任的。学校领导班子在对当前职业培训教育的情况作透彻的分析后,决定进行教育教学上的整体改革。首先根据物业管理行业的特征、需要,设计制定了整体的教学改革方案,并付诸行动。

一、用实践(案例)联系理论知识的“华业课堂教学模式”。

“世界之所以有今天,是人类不断进行创造的结果,是发展创造教育的结果”。针对当时物业管理人员大多不具备行业相关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情况,“华业”首先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打破以前课堂教学“千人脸面一个意念”的局面。为此,学校领导们带领老师们不断地进行教学教材的研究、教法的探讨,并亲自编写配合教学改革的辅导教材,选编、补充复习资料,制定新的复习方法。尽管教学老师都是经过筛选的大学专科老师,但学校仍然坚持随堂听课制度,以便于改进及提高。为了让学员在短期培训中得到系统的、科学的、专业的职业教育,使其了解和掌握该行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务、企业的组织与运作,熟悉和掌握基本工作内容和程序 …… 学校要求老师上课必须实施改革方案,即用典型案例牵引出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并辅之以学校自己制作的大型房屋剖视教学模具、投影片等辅助教学工具,让管路、线路、房屋结构等枯燥的专业知识直观感性地展现在学员们面前,缩短理解过程、加深印象;用小型表演来表现“物业管理服务”场景,引导“服务”意识;设置各种物业管理工作现场情景的模拟录象,让学员通过学习后分析、讨论,找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方案,以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在学员人数少、课时长(超过培训大纲要求)、费用开支大、学校财政入不敷出、一部分教职员又离校而去的情况下,工作难度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但令人欣慰的是,在艰苦奋斗的过程中,华业学校始终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建设主管领导、培训中心领导的关心指导和鼓励,政策的扶持和帮助及行业同仁们的信任和支持。这也更坚定了校领导们坚持求实、创新的办学决心。

“即使这一期只有几名学员也照常开班;资金再难,哪怕筹款、借款也不亏待老师。”事实证明,在坚持开课的情况下,华业学校从未缓发、扣发过老师们的当月的工资。在一段时间老师缺乏的情况下,正、副校长亲自上课,为学员排忧解难、答疑解难,从未分过上班、下班。学校领导班子除注重日常管理工作外,更注重带领老师们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 这一系列工作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及建设部门培训机构的认同和赞赏。同时领导们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也无形地影响和牵动着坚守岗位的老师,吸引来志同道合的教育同行的参与,优化了教师队伍。在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学校效益呈正相关的改变和提高中,以案例牵出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践并辅之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形成了目前较为稳定的“华业课堂教学模式”。

二、实现校企结合的“实地观察教学模式”。

“观察的实质是一种科学的实践活动,观察就是指创造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问题与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具体方式”。要实行“知行合一”的教学,提高学员综合素质,最好的途径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到优秀的物业管理区域进行直观感性教学。

在和知名物业管理公司的老总们达成共识后,华业学校就开始把考察与实践正式列在教学培训的内容中。每期开班前,学校教务部都要根据教学改革方案、培训计划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实地参观,并用大客车接送学员到特定的课堂参加学习。如,为了加深广大学员对于高端科技进入物业,只有高素质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才能提供适应智能化、网络化等高端需求的物业管理的理解。 2006 年 6 月,学校把从陕西、内江、巴中、德阳、洪雅、宜宾等地及本市的同期学员 90 余人送到成都瑞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成都超甲级的写字楼 —— 汇日央扩国际广场参观学习。“超一流”的硬件设备设施(呼吸式幕墙,玻璃破碎感应器,同声翻译会场、礼堂,电脑智能电梯等),让学员们直观地接触到物业中的高科技产品,并了解了什么是绿色环保建筑。而印象更深的是该公司总经理及各位经理的精彩讲解,他们的管理理念、知识水平、业务能力都无声地向学员们揭示出什么样的人才才是这个行业呼唤的高级人才,而这种既具备“知行合一”,又体现出“职业道德”的教学效果是光靠课堂上的书本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近年来,在各优秀示范小区老总们的支持配合下,学校组织各期学员分别参观了全国一级资质企业 ——— 成都忠信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逸都花园小区、全国二级资质企业 —— 交大智能物业管理的牧马山易城别墅区、四川川信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川信大厦、成都锦官新城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锦官新城和省优甲级小区 —— 成都博瑞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都市花园、成都世宇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天鹅星座楼盘、成都花园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成都花园等优秀小区。在对什么是规范的管理;怎样创建一个舒适、安全、整洁、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什么是良好的企业文化;什么叫高质优化的管理;乃至人员的配备,纠纷的处理,节约创造财富等问题的解决方式的探索、学习方面,与课堂教学相呼应,做了最好的补充。既充实和巩固了书本知识,又拓展了视野,赢得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在参观全国一级资质企业 —— 成都万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城市花园”时,学员们发现“万科”地产商对其遗留问题及房屋修缮等问题处理得很好,其原因和万科地产商至今保留了专业技术人员(由开发商拨发工资)做技术支撑分不开,既保证了房屋修缮工作的顺利开展,又缓解了物业管理公司的压力,引发了学员们对如何让物业达到保值与增值的多方位思考。

由此可看出华业学校搭建起的这一互动平台已大大地超出了预想的作用,在相得益彰的互动学习中也开发了学习者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这种以正面宣传的方式来促进企业的自我完善及企业之间的扬长避短所产生的良性循环效果,必将对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三、为行业提供无偿服务的“义务教学模式”。

“教育除了在培训人才、知识创新、科学研究外,在社会服务方面也有着引导、示范、辐射的作用。”

华业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多方面为行业的发展,为企业及学员服务。如:及时把行业的动态、政策性信息、新的政策文件、资料等无偿地向各大企业、地、市、州房管部门寄发,向社会、广大学员义务宣传。 《 物业管理条例 》 出台后,为了配合建设部及四川省、成都市行业主管部门的宣传,积极参加省、市的上街普及教育及宣传活动,并积极参加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组织的 《 条例 》 学习培训;为让广大物业管理企业在前进中更好地把握方向,要求老师们在校内和到各物业管理企业宣传具有权威性的 《 中国物业管理 》 杂志,为杂志的征订作了大量工作;为更好地服务企业,进一步促进企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2005 年与四川锦西民宅物业管理协会及成都天问软件公司共同搭建了“人才交流与共享”平台,并在当年 11 月 27 、 28 日组织了 20 多家物管企业到成都军区搭建的“人才平台”现场招聘。此外,几年来分别给物业管理企业送去了不少各大专院校经“华业”培训后的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目前,已免费解决近百人的就业问题(包括下岗人员)。既为政府排忧解难,又为就业工程添砖加瓦,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赢得了企业的尊重和信任,也为“华业”的前进铺平了道路。

四、营造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的“环境教育模式”。

“我们对搞物业管理工作的人员所讲的‘服务’意识应该在我们的工作中无声地体现。”这是学校对每一位“华业”人的要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所有的“华业人”都知道“尽量”这个词在“华业”的份量。每位“华业人”都在努力尽量地做好份内和份外的工作。而和日常事务打交道最多的还是后勤部(即财务和管理部门)。后勤部工作非常繁杂,经常还有无规律的加班,但老师们从无怨言,无论外地学员多晚到来,留下等待的老师一定会把学员的住宿等问题解决好了才放心地回家。亲切的语言、负责的态度始终让学员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一天深夜十一点,一个外地学员突发急病,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华业学校的老师。当班的班主任立即赶去把学员送到医院,看了病,送回宾馆,让学员吃了药,等到病情渐趋平静后才离开宾馆。这种浓浓的亲情让该学员倍受感动。而这种事在“华业学校”并不少见,每个老师碰到需要帮助的学员都会热情而负责地对待,难怪不少在华业参加过培训的学员有事、有时间总爱往学校跑,不时地又送几名新学员来培训。“你们亲切和蔼的态度让我们大家感觉到很温馨;你们对学员的爱心和对工作的责任心让我们非常感动;你们的言谈举止,高素质的待人接物的‘服务’理念与行为为我们树立了‘优质服务’的榜样。让我们真诚地道一声,老师们辛苦了,谢谢!”。看到学员们写在学习反馈表中充满深情、发自肺腑的语言,后勤部的老师们总是报以欣慰的一笑:“为行业的发展也算尽了一点力吧。”这一环境教学氛围的营造对学校整体教学改革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配合、促进作用。

“华业”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逐一地完成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校园文化的建立,并最终形成了适应培训综合性人才的“体验式学习”的“华业教学模式”,取得整体教学改革的基本成功。同时增强了学校对内的协作力、向心力、亲和力、凝聚力及对外的竞争力。而该校良好的办学条件和教学业绩也得到有关领导部门及历届学员的一致肯定和好评,先后荣获全国性“中国物业管理培训十佳学校”、成都市“诚信民办非企业单位”、“先进组织”等称号,并被 《 中国物业管理 》 杂志推举为全国物业管理培训五所精英学校之一。在为行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的同时,“华业”学校在求实、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收藏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