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放鞭炮、穿新衣、守岁……各式年俗混杂的欢乐团圆是中国传统的年味儿。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随着信息网络基础建设的加快,中国年轻一代的春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
在互联网建设没那么发达的时候,90后也有春节“专属记忆”。“童年的春节快乐而充实。”吴靖说,小时候,在春节前一家老小20多口人就赶回老家大扫除,买糖果、鞭炮、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货,还有新衣服。除夕那天,全家人一起祭祖、吃年夜饭。
小时候,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而在互联网与春节紧密结合的21世纪,在2014年春节,吴靖通过手机抢了第一个微信红包,当时感觉又新鲜又好玩。而在今年的春节,抢红包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春节时尚。没有的红包的春节不是完整的春节。
今年过年家家都有‘低头族’,甚至一家人聚在一起都在不停地微信抢红包,给长辈发表示孝敬的微信红包,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也用微信红包,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群里的拜年红包到处飞。“咻一咻”、“摇一摇”再加上各个群里一阵阵“红包雨”,手机一刻也离不开。有网友戏称,过去除夕四大年俗是贴春联、贴门神、守岁、领压岁钱;如今新四大年俗是抢红包、抢红包、抢红包、抢红包!
随着时代的变迁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除了互联网红包之外,微信拜年成为人们新的庆祝春节方式,它让年味变得更浓,让亲人朋友间温润的情感在微信的祝福中得以传达。与短信拜年相比,微信拜年更加灵活和富有新意,比如录一段短视频,或是通过社交软件生成带有个人特征的拜年动态图片。
如今衣食住行水平大为提高,人们过年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从物质上得到的幸福感就减少了。春节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更多是情感的交流。从传统的年俗到现代的网络,过年的方式虽然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却难以改变其精神内涵。陪陪家人、孝敬老人、探亲访友……“年味”里承载的是亲情与友情,承载的是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憧憬。以新的眼光来看待和认识节日,才能用新理念服务新年俗,用新的智慧营造新的年俗。适应、接受和喜欢上新的年俗,才能让春节在与时俱进中,保持其文化内涵不变,才能让春节文化在传承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