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物业之家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评论 > 正文

物业管理,房地产链上的一颗危害信任的炸弹?【2】

2009-10-19 11:03 来源:iwuye.com 阅读:人评论

A-A+


物业管理公司,你病源在哪里?
经过二十多年物业管理的摸索,我国在房地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市场的形成,为物业管理行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提高了物业企业的适应力和竞争力。事物是辨证的。在这些可喜变化的背后,还应看到一部分企业存在着这样或哪样的病症。
缺乏战略眼光。目前,广州市有500多家的物业管理企业,而这些物业企业基本是由原来的房管系统基层单位组合而成,或是由房地产开发派生出来,或是由机关、科研、院校、事业单位等后勤社会化转制组建,也有为数不多的依托市场发展的专业化物业管理公司。总体情况是,管理的物业多属于自建自管项目。因此实际运行中大都没有明确的经营目标和长期的战略规划,常常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不注重维护、创造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管理特色,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特征明显。
管理理念滞后。物业管理方面的问题多,形成了近几年消费者投诉的热点之一,诸多个案也常见报端。“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差,管理水平偏低”成了我国物业管理公司最为“抢眼”的缺点。这反映了物管企业经营理念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也是企业主观方面的问题。客观上,业主在选用物业管理公司方面也存在理念上的落伍,许多的物业管理招投标活动由竞标变成了竞价,造成了日后的管理中问题多多,也给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就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而言,需要的是良性竞争,而不是把成功建立在对手失败的基础之上。伴随着相互依存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需要的是优势互补,推动企业发展壮大。企业间更需要的是合作与和谐,以求共同做大做强市场,那样共同的利益才得以保障以及提升。
盲目跟随成“潮流”。物业管理是一个“朝阳行业”,发展速度较快,这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可是笔者发现,盲目跟随企业也不少,不管楼盘大小,条件是否具备,凑几个人,或是临时转行部分人,或从社会上吸纳点人,加之市场准入门槛较低,注册个“物业管理公司”即开张营业。并未把物业管理当成行业和职业看待,以为是一个简单的“人人可为”之事。而往往是越简单的反到不简单,看是容易做起来难。现实中出现的:投诉多、业主解聘或更换物业公司,开发商贴钱养物业公司,日子过不去自己炒自己的鱿鱼,相当数量的物管企业难以为继、面临倒闭的局面等等。与事先对行业缺乏了解、市场判断有误、自身定位不准不无关系。
工作上“重外轻内”。我国的一些物业公司在工作上仅仅表现为“重视外部推销,忽视内部管理”。众所周知,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市场分析,重视环境因素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重视消费者、竞争者、业务相关组织的分析,重视外部经营策略、市场战略的研究、制定和实施。但是外部经营的成功必须有强有力的内部条件为基础和后盾。没有好的内部管理,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没有坚实企业基础工作,就没有企业的真正实力,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就无法避免,企业就无法进入、占领和巩固市场。但现实中,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重视外部市场的占领,而企业的基础工作差,人员缺乏系统培训,职工素质提高缓慢,企业管理基础混乱,效率低、成本高、效益差。这种"三落后"的内部管理到头来又影响外部市场的拓展,使外部市场失去了保证。这种“重外轻内”的结果,企业所获得的只是暂时的、局部的利益,缺乏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竞争乏力,企业内外受困。
贪新忘旧思想严重。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一靠规模,二靠稳定,也就是现实中所讲的“接项目与保项目”的关系问题。多接项目而求扩大规模,对物业管理企业成长非常重要,属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市场进攻策略。而在维系项目方面,在很多企业未能引起重视,下功夫不够,认为合同签了,时间还有几年,到手的“鸭子”飞不了。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经营观念,企业丢项目大多源于此。
缺乏诚信。诚信是公司发展之本,杭州的一些物管公司却少讲诚信。一些企业在进行市场经营活动时,重视一时承诺和宣传,而忽视长期的兑现和服务,收费高低与服务质量不相称。房地产开发的前期销售与后期的物业管理脱钩,消费者买房时与住房时反差较大,心理上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另则,物业自建自管形不成有效的监督机制,管理水平难以提高。信誉是企业的生命,道德是职业的本钱,作出的承诺就一定要兑现的物业管理公司在我国还不是很多的。

  • 收藏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