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物业之家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评论 > 正文

物业管理模式的变革实践与行业展望【2】

2013-03-08 19:06 来源:张一民 阅读:人评论

A-A+

二、物业行业现有模式的痼疾探究

(一)管理模式虽推广观念滞后

深圳的这种我们姑且叫做“管作合一”的管理模式被推广到全国以后,其管理与服务职能因大大超过了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房管所的服务职能范畴,所以得到了各地政府、百姓的称赞,物业企业如雨后春笋,物业行业快速发展起来;可以说,这种模式被推广到各地后,结合当地的收费标准实际,相应地物业管理费也定得比当地普遍的要高,所以在最初的若干年,物业企业的日子还是相对好过的。但问题是,深圳那个项目在几十年前定的3元的物管费标准即使到了今天,其管理预算可能还很宽余;而在各地当时定的物管费标准,限于当地的水平同类的项目只有深圳收费标准的三分之一或一半;随着全国大中城市劳动力和能源、物价水平的逐步趋于平衡,各地的物业管理收支不平衡现象就日益显现出来!物业管理状态不如意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

关键的问题是,当初全国在学习推广深圳物业管理模式的时候,只偏重于学习管理模式本身,而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质价相符的观念的宣传和推广问题!这个深圳当初引入国际物业管理理念时的最重要的内涵却被我们广泛地忽略了!因此,收支不平衡了,企业为了生存,只能以降低服务标准为对策;于是,普遍地,各地学习深圳的管理标准就学不象了!普遍地社会对物业的满意度不如人意了!物业行业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恶劣了!

为什么一个先进的理念主导下的物业管理行业随着时代的进程其社会功效始终没有发挥出来?其服务品质始终处于不尽人意的境地?始终处在舆论批评和社会低评价的状态之中呢?除了质价相符的观念之外,我们还发现随着时代的变化,“管作合一”的管理模式也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了!

(二)教管合一的人才很难满足

目前大多物业项目管理处是按万能的管理和服务机构来设置的,每个机构都要设置客户服务、工程维修、保安服务、保洁服务、绿化养护、财务管理等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要实现相对应的专业服务,这些部门的主管都应该是该条线工作的专家,且不论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所在企业的科学管理体系如何,单就各条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管理技能而言,都要满足岗位理想的要求并且依靠他们去培训、管理好每个员工,从而使得项目管理处经理或主任必须成为懂得安全防范、专业保洁、绿化养护、工程建设及设施设备维护、经济预算、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等各方面专业知识和专业操作的万能的人才,某一条线的部门主管必须成为该条线的业务专家、业务培训师和管理者;事实上,面广量大的物业项目,在全国居住物业管理费标准普遍较低的情况下,1-2千元的月工资待遇,实在是无法吸引、招募到和培养出这样的众多的人才来的;即使有一定的待遇保证,也很难使普遍的这些管理人员达到设计的这种要求。

(三)作业人员很难被培养专业

由于每个项目的诸多作业事务项目管理处都要从配合公司招人到岗位培训、到安排岗位作业、到日常的监督都要一揽子承担下来,而事实上,广大作业层的员工,由于薪资水平低、文化素质低,岗前培训无法落到实处,且流动性极大,上岗了再培训已是不错,许多都是让新员工上岗后依样画葫芦,管理状态必然难以掌握;由于项目管理处管理层的人员本身都不能满足专业的要求,再让他们去培训管理作业层的员工落实各项服务要求,焉能不出问题?从而,服务要求的难以落实似乎就在意料之中。

(四)劳动密集型行业低位评价

从物业管理现行模式看,占物业企业总人数90%以上的是作业层的员工,大量的保安、保洁、维修人员多是城市的4050人员或刚从农村放下锄头的农民工。所以,物业企业被社会认为是谁都能干、没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再加上,由于政府计划经济思想主导着物业管理费标准的确定,“管作合一”的管理模式没有随时代的变化而改革创新,行业内部竞争的非理性状态,等等,必然决定了服务状态的不稳定和不理想,社会公众满意度评价处于低水平。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物业企业不作为、管理人员和作业员工专业素质低的问题,而是目前物业行业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随着行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没有创新和变革,一句话,普遍性的问题是出在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上了,是原有管理模式的设计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和全国的实际而出了问题!

  • 收藏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