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物业之家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内关注 > 正文

农村社区如何进行物业管理 该咋办?【2】

2011-09-16 09:13 来源:物业之家 阅读:人评论

A-A+

成都新都区农民安置社区

小区有个“家宴点”

9月9日,记者来到成都市新都区三河街道回龙社区熊猫基地生态园小区时,发现这里草坪修剪平整,服务人员穿戴规范,自来水、供电、天然气维修等服务一应俱全……漫步小区,你想不到这是一个“农民安置社区”。

小区在3年前建成,有1000多住户,是成都最早有物业管理的农民社区。这与创新型农民居住区物业管理模式密不可分。他们在既尊重农民户主的主体地位,又让住户享受专业物管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新都区在全区范围内17个城乡统筹项目,共165万平方米实行了规范化物业管理。

刚入住时,一些农民住户还保留着原来的不良习惯。社区书记李敬林回忆说:“最先大家对集中居住的认识还仅限于‘搬到一起住’,生活习惯并没有多少改变,晾衣服就在两棵树间随便扯根绳子,乱扔烟头、乱倒垃圾更是随处可见。”后来,社区打破政府统一管理和农民自主管理的传统模式,引导各社区成立业主委员会,鼓励居民自主选择物业企业。

一开始,从小在农村长大的赵富阳对请专门的物业公司很抵触。后来,物管公司进驻试点使他转变了想法。“以前,小区里乱扔乱堆、摆摊占道的很多,就像一个大集贸市场。”他说,“现在每天都有专人收垃圾,维护花园;下班回家,进门还有人敬礼。”

小区的物业管理费每月每平方米4角钱,区上补2角5分,街道补5分,住户自己交1角。赵富阳家120平方米的房子,每月只要交12元。政府的补贴不仅有效减轻了安置户的费用负担,也保证了物业公司的正常运转。

物业公司招聘了一批小区居民当员工,还定期举办学习班,让无学历无技术的人员接受技能培训。“家里土地流转了,我们这些40多岁的人也不好找工作。没想到能搬进新小区,还能在这儿就业。”正在小区执勤的刘章林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如今,老刘每月有几百元的收入。

在小区一角,有个特别的场所——家宴摆放点。原来,居民们保留了在村里办红白喜事的风俗,经常有人找个空地摆上数十桌家宴,大大破坏了环境。物业公司和社区一起建了这个家宴摆放点,搭起灶台,通了水电。现在,住户有红白喜事都集中在这里举办,既保护了环境,又消除了安全隐患。

成都市房管局物管处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成都已经建成500多个农民集中居住区。两年前,69个小区有了专业物管服务,截至今年6月,物业公司进驻农民集中居住区在成都已经全面普及。

河北涿州市卢家场村

物业成了“水中月”

2005年9月,河北省首个农村物业管理站——涿州市清凉寺办事处卢家场村综合物业管理站正式开张。当地农民也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到了专业物业服务。

然而,6年之后,物业管理站的5间用房已经出租,污水处理池、发酵塔等闲置已久,唯一还在使用的垃圾分类池,也成了村里定时清理的垃圾清运点。

物业管理这个曾经的新鲜事物,已经从当地村民的生活中消失了。

曾经美好的前景

“和城市物业不同,卢家场村的物业除了负责家园清洁外,还负责田园清洁和水源清洁,‘先天’地呈现出鲜活的‘乡土气息’。”这句话,几乎是当年卢家场村综合物业管理站开张时的广告词,被许多媒体引用。

按照最初规划,卢家场村综合物业管理站承担着村里的垃圾清运、打扫卫生、污水处理等多种功能。2005年,物业站投入40余万元,建起生活垃圾和植物秸秆处理设施。垃圾和玉米秸秆发酵处理后,成为动物饲料、有机肥料和食用菌菌料。人畜粪便则经净化池生成沼气,为村民提供燃料,沼渣、沼液也可用做有机肥料。污水在物业管理站经沉淀、发酵、过滤处理后,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重新用于农田灌溉。

这样一来,这个物业管理站更像是一个变废为宝的“循环中转站”,成为农村实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枢纽中心。

建站之前,涿州市农业局曾经算过这样一笔账:工程完工后,全村的沼渣、农作物秸秆、垃圾等都能全部利用,经处理后的肥料、饲料按市场价进行销售,年收入可达10万多元。

迈向市场的失利

就在每个人都觉得,这个扎根于农村、具有“泥土气息”的物业管理站即将取得成功时,问题也随之浮现并逐渐尖锐起来。

“从2006年开始,物业管理站后继乏力的问题开始逐步显现。”清凉寺街道办事处宣传委员、2005年前后担任卢家场村包村干部的张洪潮说。

首先是秸秆发酵的肥料得不到村民认可。当地老百姓原来将玉米秸秆粉碎后直接埋入田里作肥料,但物业管理站是将秸秆收集、沤熟后再以市场价卖给村民。“大家当然不愿放着免费的不用,反而花钱买肥料。”

其次是大棚蘑菇种植也遭到了市场冷遇。卢家场村从来没有种植蘑菇的经历。虽然第一年在政府、农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平均每个棚能收入1万余元,但此后每况愈下,销售越来越难,曾经预测的每年10万元左右的收入,终究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物业管理站每年几十万的维护费用,不可能平摊到村里1200多号人头上吧?”张洪潮无奈地说。由于没有得到预想中的经济效益,村民们的态度也逐渐变得冷淡,始终没有认可物业管理站。

不曾停止的探索

农村物业管理站,为何最终折戟沉沙?

是定位不够好?从规划上看,物业管理站对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解决了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脏乱差,解决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是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物业管理站是为卢家场村量身打造的项目,初期投资的100万元大部分来自政府拨款,一旦得不到政府的持续投资,马上陷入了危机。

可以说,缺乏符合市场规律的运作所导致的失利,是物业管理站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卢家场村综合物业管理站从规划、筹建到运行、管理,其间既没有村民的自觉意愿,也没有企业的主动参与。因此,当物业管理站需要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时,遭遇的就是村民的冷眼相看和企业的袖手旁观。

或许,“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才是农村物业的出路。

  • 收藏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