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治安保卫组织实现社区干部、社区民警、物业公司、业主代表“四位一体”的,加3分;视频监控系统与报警联动功能正常,指令通畅,加2分;绿化覆盖率大于30%,居民积极参与养绿、护绿活动,加3分;邻居之间相互熟悉,相处和睦、相互帮助,加2分……《法制日报》记者在这份辽宁省大连市“星级平安居住小区”创建标准上看到,考评满分为100分,考评多达数十项,每一项都有具体而详细的硬指标。而对于每一位小区居民来说,他们既是优美环境评分人,又是和谐家园的参与者。
近年来,大连市建设步伐加快,民生工程建设力度加大,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但城镇居民居住小区仍存在一些影响百姓安居乐业的问题。据统计,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发生在大连市居民小区的刑事案件占全市刑事案件总数的32.8%;发生在居民小区的治安案件占全市治安案件总数的66.7%;发生在居民小区和宿舍的火灾占全市火灾总数的34.3%,全市每年发生各种物业纠纷近万起。
为深入开展“平安大连”创建活动,为百姓群众提供一个安全、和谐、满意的居住环境,由大连市综治办牵头联合市文明办、公安局、国土房屋局等部门对全市城镇居民小区安全居住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分析,自2012年10月起,在全市开展“星级平安居住小区”创建活动。此次创建“星级平安居住小区”共分为三个星级等次,实行动态升降管理,根据定期考核情况决定星级等次,将来小区的星级等次将与物业公司的物业管理收费高低相挂钩,被授予三星级平安小区的小区由物价部门按相对较高的收费标准进行核定,相反则按较低的收费标准核定。
“弃管”楼院告别10年摸黑生活
“非物业管理开放小区”具有松散性、开放性和矛盾多发性等特点,相对于封闭物业管理小区而言,管理难度更大。
大连市旅顺口区光荣街道科技楼院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一个典型的开放性小区。但当记者走进科技楼院时看到,略显陈旧的楼房掩映在鲜花绿地之中,整洁干净的小区甬道令人心旷神怡,三三两两的老人或是闲庭漫步、或是在露天健身广场舒展筋骨。这幅和谐美丽画卷,根本不会让人想到这是一个开放式无物业管理的小区。
在健身器材上锻炼的孙大娘告诉记者:“几年前,这里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呀,这几年环境改善了,主要得益于我们小区的自我管理。”
科技楼院党支部书记杨玉枝说:“我们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核四自’的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困扰社会管理工作的难题。”
杨玉枝介绍,所谓的“一核四自”就是“楼院党支部为指导核心,自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党支部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充分调动居民群众的积极性。依托党支部,楼院成立了居民议事会,由16位来自不同层面的“白发红心”的老党员、老干部组成,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一竿子插到底”的一座“零距离、接地气、增活力”的沟通桥梁。
89岁的老人季正夫,是议事会的发起人之一,为小区的和谐环境没少出力。季正夫告诉记者,议事组成员为居民提供着用得上、挨得近、摸得着的服务,而且都是自愿无偿的。153户的居民每家都有一张议事组所发的连心卡,上面印有楼院管理服务分工和“有难事,找我们”字样的连心卡。
季正夫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件事:在连心卡发下去不久,议事组就接到了居民反映,称楼院里一段难走的碎石路给出行带来极大不便。议事组争取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支持,修成了580平方米的水泥路。小区内,由党员带头,还修成一条宽两米、长43米的沙土路;居民自己动手,先后在楼院合理地栽植各种乔、灌树木近400余株,观赏花卉100余株,草坪120平方米,使楼院呈现出楼前美化,出行方便的宜居环境。
事实上,议事组在发现小区管理有问题时,还会主动出击解决问题。据了解,在议事组没有成立之前,科技楼院由于长期“弃管”,楼院里没有路灯已10多年之久,不但夜间出行不便,还导致盗窃案件频发。议事组经多努力协商,城建部门为楼院安装了路灯,居民们终于告别了10余年的“摸黑”生活。
议事组成立后,还成功解决了困扰楼院153户居民十多年的一大“心病”。楼院内在1995年至1998年间购买的房子既没有开发资格,又没有房屋所有权证。议事组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支持下,劝阻居民不要再集体上访,而是选出代表与区政府领导进行对话沟通,在议事组的多次努力下,区政府领导终于同意“特事特办”,为153户居民办理了房屋所有权证。
“楼院议事组始终把居民活动阵地建设作为‘平安楼院’创建的灵魂,在多项小区活动中,居民们从陌生到相识,彻底改变了‘铁门一关,四邻不认,老死不相往来’的旧习,展现了‘平安楼院’和谐、向上、健康新特色。”杨玉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