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的位置:物业之家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内关注 > 正文

物业服务面积超200亿 地产商想办法“二次开发”社区

2013-07-19 09:33 来源:南方都市报 阅读:人评论

A-A+
“万科的未来定位就是要从产品供应商角色转化到配套服务商的角色。”6月28日,万科总裁郁亮这么说的时候,超过10家“第五食堂”、“万物仓”正在万科遍布全国的社区中铺开试点。“目前我们是中国最大的社区服务运营商,谁知道五年后我们会不会是中国最大的社区网络服务平台呢?”7月9日,花样年主席潘军这么说的时候,该集团旗下物业公司正在积极准备分拆上市。

除了他们,招商、中海、长城等许多老牌物业公司纷纷推出以“社区商业”和“便民服务”为核心的增值服务。一时间,“社区”与“服务”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和物业服务公司口中最热门的概念,成为楼市竞争的重点。业内人士分析,物业公司争相尝试新概念,表面上看是为了丰富社区配套,提升客户满意度,背后则是市场竞争策略的调整。

物管着力挖掘小区资源

“说到底,物业管理的管理对象虽然是房地产产品,但它服务的对象是人。物的内涵很窄,对它的管理是物业公司的主业,盈利却不足以支持公司发展。于是,人,变成了社区运营者们开始挖掘的最重要的资源。”深圳市物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曹阳认为,主业盈利不足是物业公司转型的最大动力。

经过32年的发展,我国物业管理从最初的植根于房地产业,只是一种对房地产的后期服务,到现今有独立的公司运营,全面介入房地产业的开发销售与售后服务。目前全国物业公司在管和可管面积已超过了200亿平方米,而且增量在不断放大。

尽管如此,“不赚钱”却是多数物业公司难以发展的桎梏,有很大比例的物业公司还依赖于背后的房地产开发商供血。“物业公司仅仅靠收物业管理费肯定是入不敷出的,而物业费上涨很难。如果服务内容不改变,不发掘新的盈利点,物业公司将难以为继。”万科物业创始人陈之平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强调,只有完全市场化、不依赖地产商的物业公司,才能形成更长和更广泛的生产链,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物管正在走产业化路线

因此,如何有效整合物业管理的上下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充分挖掘社区经济的潜力,成为摆在所有物业公司面前的大课题。幸好,庞大的物业管理产业规模为物业管理的产业化提供了基础。

以花样年为例,花样年物业管理业务在管项目超过500个,去年已经盈利4000多万,传统物管服务加上增值服务,营收1。7亿元,成为该集团重要的“现金奶牛”之一。他们的探索主要集中在物业托管、社区小额金融服务、社区电商平台的搭建和微商圈的打造。尝到甜头的他们,在6月完成了一笔700万美元的融资。潘军称,这笔钱将主要用于物管平台彩生活业务的运营,主要为“2。1”版的彩生活社区进行光纤到户的投资。

万科尝试的,则是另外一条路。依托于大社区的基础条件,开设第五食堂,在满足业主就餐需求的同时,增强家庭、邻里聚会交流,使社区文化更为丰富。万科副总裁毛大庆曾在采访中,将第五食堂的开设归于万科对居住理念的推进,“万科一贯认为要建设有人住的住宅才是真正可持续的社区,为了增加同客户更多的接触点,增加便民措施,食堂只是一个小小的举措,未来还会有菜市场、便民诊所等设施。”

而包括开元物业的“彩云计划”、长城的“社区养老服务”,以及政府推进的家易通网络终端服务模式在内,都是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提高物业服务价值。而“绿色物业管理”这一概念的推行,则是将物业管理拉回对物管理的本质上,从节能环保方面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社区生活质量。

  • 收藏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